导频同步方式

第三节 导频同步方式

电影声音史上的第二种方法,是为同期录音中的便携式磁带录音机而发明的。我们老早就提到过,磁带必须要有一种同步的方法,因为便携式磁带录音机的带速控制不足以保持口形同步。我们需要的是以摄影机的速度为基准的磁带录音方法,并且能解决随后转录中出现的“速度问题”,以使穿孔胶片的拷贝能够达到每个画面帧和相应的声音帧一一对应。虽然声音史上有过几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最终在工业界占主导地位的是纳格拉的同步系统。

在单声道全轨录音的情况下,问题的关键在于同步信号放在磁带上的什么地方?因为,实际上磁带上只录了一个单独的频带。库得尔斯基(Kudelski)[1]的做法,是把同步信号录在全轨录音磁带中间的两条狭窄的轨道上,相互倒相。当这两路的录音信号用全轨磁头播放时,两个倒相的录音信号相互抵消,理论上是不会有声音串扰的。另一方面,当用一个特殊的、有两条窄道可读取信号的第四磁头读取信号时,它可以读出倒相的信号,抵消同相的信号(音频),从而还原出同步信号。这种同步的方法叫作新导频(neo-pilottone)同步系统,今天已在所有的1/4英寸单声道录音机的同步系统中使用。

所录制的同步信号必须和摄影机的速度相关。最便利的频率是所在拍摄地所采用的市电频率。美国和日本的市电是60Hz,欧洲的市电是50Hz,世界上其它的地方各不相同(这是跨国制作的又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与市电频率锁定的摄影机同步马达是控制摄影机速度的方法之一。例如,市电频率为60Hz,并且精确地以24格/秒的速度运行。这样被录在同步轨上的60Hz的市电频率与驱动摄影机的频率就一样了。任何由市电频率变化引起的摄影机速度的波动都会在同步轨的基准信号上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