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综合效果

2.综合效果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在室内听到的实际声音,其实是前面所讨论的所有声音的综合效果(sum of effects)。首先,声源主要向一个或几个方向传播声音,其中从声源直接以直线路径传播到接受者的声音我们称其为直达声。离散反射声和混响声到达接受者的时间则相对较晚,反射声总是在直达声之后到达,而混响声开始时先增大,之后就随着混响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下去。综合效果的产生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可达到较理想的综合效果的方法,尤其是在电影工业内。这也证明了电影工业是在不断地发展着和前进着。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电影同期声主要是在一些改造过的歌舞杂耍剧院里发展起来的。因为当时一些为同期声电影特别设计的影院还未正式建成使用,许多剧院先进行一些现场表演,然后才开始放映电影。由于短混响时间听得清楚,长混响时间成本低,一些剧院就在两者之间采取了折中方案,即把混响时间适当减小,但仍有一些放映电影的场地为了降低成本,混响时间仍然很长。

现场演出的演员为了适应演出场地的空间声学特性,必须要把讲话的速度放慢,并且做到吐字清晰,才能适应场地的要求。由于当时吸声材料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及今日,观众席上的反射声和混响声仍然很明显。因此,为了使讲话的声音更加清晰可辨,当时只能用帷帐来吸收反射声,从而稍稍改善声音的质量。因此,在放映同期声电影时,混响时间非常长。当时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都知道,如果在同期录音阶段就把混响声录了进来,那么在放映时,影片里的混响声就会与电影院里的混响声混合在一起,这样观众根本就无法听清剧中的语言。因此,当时同期声摄影棚完全是“消声”(anechoic)的,即100%吸声结构。摄影棚的墙壁、天花板表面都用6英寸厚的矿物质和毛制材料覆盖在上面,这些材料则用透明织物和线固定在房间各表面。这样,电影最终在影院放映时,只存在一个混响时间,即现场混响时间。因为这时同期录音时的混响时间已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一经验性的处理混响的方法在近些年已经完全改变了。现在充满混响声的剧场和与之匹配的强吸声摄影棚早已被无混响声的剧场和允许存在少量混响声存在的摄影场地所取代了。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几个:

·如果电影的还音环境本身容易产生混响,那么当镜头从汽车后座切换到健身房,观众就很难从声音上感受到。放映厅里最好存在很少量或几乎不存在混响声,然后利用电影中的混响效果来感染观众的情绪。另外,由于混响本身就是一个空间声音参量,因此这种方法在立体声出现后,得到了加倍的重视。因为立体声系统可以重现空间环境与氛围,而单声道系统却无法做到。

·较之从前,今天在影片的后期制作阶段,我们已经拥有太多种手段来为影片加入可控混响。这就意味着,如果电影声音的前期是在强吸声摄影棚里录制的,最终在完全无混响的环境里重放,那么,影片完全可以通过人工加入高质量、可调的混响声音。现在这个过程已成为影片后期制作阶段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这样可以保持镜头之间声音的连贯性,而且还可以“把声音放入场景中”。换句话说,就是使声音符合影片中的空间环境特点。

·现在好莱坞摄影棚和后期制作设备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电影制作者越来越趋向于同期录音。但同期录音场地的声学环境是绝对无法与好莱坞的摄影棚相比的,因此,即使所用的传声器与摄影棚的传声器完全一样,同期录音中混响声还是比较多。

我们再看一下直达声、反射声和混响声的另一个综合效果。声源发声时,沿着声音传播的方向离开声源,直达声、反射声和混响声的第一个综合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我们说测试者“处于直达声场范围之内”(in the direct field),或“处于直达声场支配范围之内”(direct-field dominated)。对于较小的声源而言,当距离越来越远时,只要仍处于直达声区域,声音的衰减就会服从平方反比定律。当我们离声源的距离非常远时,就处于混响声场(reverberant field),或者说处于漫射声场(diffuse-field dominated)。除非将测试点在混响区域四周移动,否则处于混响区域内的测试点的声级不会改变。这是因为在混响声场的含义之一是“混响区域内各点的声级都相等”。因此,沿声音传播的方向远离声源时,声级保持不变。

在声级与距离的关系曲线上,声音按照平方反比定律衰减的区域与声级无论距离多远都保持恒量的区域之间,存在着一个“肘形”(elbow)弯曲部分。这段特殊曲线的中点处,就是直达声与混响声能量相等的地方。从声源到这一点之间的距离被称作声源的“临界距离”。在其它因素相同时,临界距离将按照以下规律进行变化:

img

图1.17 图中所示为室内声源的距离与声音衰减之间的关系。当观测点位于较小声源附近时,距离每增加一倍,声音衰减6dB;当距离声源很远时,声级则变为恒定值。在声源传播方向上,直达声与混响声能量相等的点到声源之间的距离叫做“临界距离”(critical distance)。当声源的指向性较强或混响的区域较小时,临界距离就会相应较长。反之亦然。

·当室内的混响声由于某种原因(例如,由于将室内吸声材料撤去一部分)而增大时,临界距离就会变短(因为室内的混响声增加了)。

·当被测声源在我们所测量的声音传播方向上的方向性加强时,临界距离就会变大(因为,这时在我们的测试点上相对于混响声场来说直达声场加强了)。

以上讨论对于日复一日进行电影创作的人来说,可能过于抽象了,但最近研究却发现,这个理论对于影视声音的感知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影视声音的还音场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今天,由于大多数电影都会有许多发行版本,首先会在影院里放映,其后会以电视或录像带形式发行,因此,从影院声学环境到家庭观影环境之间的转换所产生的问题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电影混录棚和一流的电影院里,直达声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房间的体积较小,且扬声器的指向性较强,所以房间的混响时间非常短。然而,在人们的家中相对于其体积来说,混响要比电影院大,扬声器的指向性也更不明显,因此在家中观影时实际上观众是处于混响声场内的,所以在家中观影时,人们常常会问:他(指屏幕上的人)在说什么?在家观影的人经常感到听不清演员说话的声音,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的声学环境与影院声学条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以上讨论的问题对电影制作者之所以非常重要,还有另一个原因,即现代电影院相对较短的混响时间,往往会形成很明显的声音分布不匀现象。影院里靠近银幕的区域声级较大,而后排座位的地方声级则较小;同时,在直达声区域里,声音按照平方反比定律衰减,同时在混响时间较短的空间主要以直达声为主。基于这些情况,影院声音系统的设计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影院的扬声器设置的位置和指向都要尽量使声音传到前排座位的能量少一些,而传到影院后排的能量多一些,同时,要尽量克服因为传播的距离远而造成的声音能量上的衰减。换句话说,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需要越过观众的头顶,从而实现从前排到后排之间的声音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