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事片制作
传统的制作方式,首先是将同期声录制在模拟1/4英寸的单声道磁带上,然后,转录到35mm磁片用以记录声音的条状涂磁区域上。目前,逐渐增多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完成相同后期声音剪辑工作的速度较传统线性编辑要快得多,但剪辑的手法与目的基本相似,故在本章中进行介绍。而且,由于摄影师无法从一个录像的画面上判断画面的质量。因而,在故事片的制作过程中,检查记录在胶片上的工作样片就是十分平常的事了。
剪辑助理通过以下的程序准备工作样片:
·去掉未被导演选中却翻成了正片、而且在剪辑场记单中未被圈作备用的画面镜头和声音(有些节目的整个负片都印成了正片,还有的一些只将备用的镜头印成了正片)。
·准备牵引片以使画面和声音能在挂片后保持同步。
·剪接同步声音样片(syncing daily),使其长度与画面长度一致来保持声画双片的同步。每一个镜头都要找出“打板”正好被合上的那格画面,并将记录“打板”声的声带通过磁头来回搜索(scrubbing),找到“打板”合上时所对应的板声的精确位置,然后,将画面与每一格都相互对应的声带用同步锁(sync block)锁定。同步锁通过同步装置上的凸齿与胶片齿孔的机械咬合使几条胶片同步运动。接下来,录音助理将胶片卷至镜头的开始处,并给声音和画面接上牵引片。每一个镜头都做同样的处理,并与前一个镜头的结尾处相连接。工作样片一般按照拍摄的顺序排列镜头,这样有助于检查问题,比如拍摄上的失误。
准备好工作样片后,画面剪辑师使用Moviola®立式或台式的剪辑台来剪画面,并保持A声带(A track)(由原始的同期声转录而成)与画面同步。整个粗剪过程中通常只使用一条声带。但是,如果出于制作的需要,例如,一个镜头内的对话重叠,画面剪辑师就可能再做一个声带,称为B声带(B track)。一旦画面经过了剪辑、放映审查以及被批准通过后就可锁定画面(picture lock),制作成一个大卷(即一本,长度约为10分钟)。这就意味着将不再对画面做更进一步调整,剪辑完成的样片被送去制作成用于音乐录音和声音剪辑的低级别黑白声音工作样片(dirty dupe)。
声音剪辑部门获得了声音工作样片或录像带的拷贝、同期声转录的A声带或多条声带以及剪辑用的一系列镜头和画面。要注意A声带可能由于多次的倒带而造成损伤。它不像画面那样在镜头的头尾等地方有一些多印的部分(handle),也就是说,由于声带没有尺寸可对应于画面剪辑处前后多余的部分,所以每一个声音的剪辑点都应准确地对应于一个画面的剪辑点。这很可能是在后期制作中产生的问题。因为生硬的剪切口会破坏声音的连贯性。基于这两个原因,对白剪辑师此时可能会为至少要剪辑好两套的片段或磁片制作多条的原始同期声转录声带。相同的两个声音片段在画面之间呈棋盘式交叉排列。如第一个声音对应于1镜连接在第一条声带上,第二个声音对应于2镜连接在第二条声带上,第三个所以对应于3镜连接在第一条声带上,第四个声音又对应于4镜连接在第二条声带上等等如此排列。这种方法为接下来的后期混录提供了所有可用的有效素材处理方式。因为每个镜头的边缘处都是相互重叠的。如果每一个声音特别是环境声(也称作现场气氛或室内环境声),在画面剪辑时已经精确地套接在一起就不必使用此种方法了。但如此完美的声画套剪是很少见的。所以,这种棋盘式的方法开始逐渐地被采用。声音剪辑师认为他们在配接这些背景声上所花的时间要比所说的更多。
当声音剪辑开始时,画面剪辑常常还要继续。在画面被锁定之前或之后,画面剪辑助理需要清楚每一本(甚至一本中的每一场)画面的尺数、格数和时间长度。导演常常会问当前画面进行的时间,画面剪辑助手必须知道当前剪辑段落的时间和位置。专业术语LFOP是指画面的最后一格,即每一本胶片用尺数和格数表示的长度。应将该信息随已剪辑完成的同步锁定画面一同送交给声音剪辑师,此后可作为一种客观依据,来多次检查当前的各类声音效果是否与画面的剪辑位置相符。
声音剪辑师可能会从未被导演选中的镜头中寻找出不同的表演镜头的现场同期声带,用来替换所选镜头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假设演员的某一句台词情绪没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此前未被选中的所有镜头都被拿来放映和比较,以便从中寻找到合适的声音素材,并检查该声音素材在声带中的匹配程度,看看是否能不太引人注目地替换掉有问题的台词。
正如要决定哪些画面须做成循环圈(looped)一样,用ADR方式补录的内容在看工作样片时就定下来了。然后,将工作样片送入自动对白替换[3](ADR)配音室(stage)中,让演员按照导演的意思重新录音。对白剪辑师要为每一条需进行替换的对白声带准备好录音提示单,以便将同期声带放入ADR设备。现在对白循环圈的运行过程已经实现了半自动化。很多镜头的声音,要么是磁片、要么就是磁带都被录在了多轨录音机上。接下来将需要替换声音的最佳镜头连续地挂在放映机上循环放映,对白剪辑师在磁片上需要替换对白的位置使用ADR方式录音,通常是一场戏一场戏的进行,而不是一句一句的替换台词。因为,这样最有利于用一条完整的同期声带或ADR声带保持整场戏中语言和情绪的连贯性(这也可能是根据一个一个的角色决定)。最后,对白剪辑师可能按角色的不同将声音分出不同声轨录制,以便在一场戏里对每个角色运用多种不同的混录处理。这对于一个镜头中一个角色的原始同期对白声带与另一个角色的ADR资料声带混录在一起而言是特别需要的。
与对白剪辑并行,音响剪辑师要进行音响的剪辑。主要工作是选择音响声音并将它们剪辑到声带中合适的位置。简而言之,就是声音剪辑师挑选和排列放置声音。在声音转录时可能会有一些声音的改变,比如,低速转录使声音的音调变低并使声音的持续时间变长。但是声音剪辑师不会对声音进行修改,而是将它留给混录师。声音剪辑设备一般不能修改声音(数字音频工作站例外),而且声音剪辑室没有装配标准的监听系统,只能对声音的质量进行适度的调整。
音乐录音完成后,音乐剪辑师剪辑音乐声带使之与画面配合。然而,这应该只是个例行的常规程序,因为毕竟作曲家是按照剪辑好的画面来创作的音乐,而且,音乐应该很容易地插入到对应的画面位置中。但它实际上又是相当专业化的和复杂的声音剪辑工作,因为一场之中的画面很可能在长度上已经发生变化了——画面的锁定实际上可称画面插销(latch)。因为,它常常可能没有被完全锁定。可见,这项工作同样需要高水平的音乐知识和电影技巧。
每一代的混录过程都会有一些损失。为了避免累积的损失在音乐中逐渐变得能被听出来,我们省略了音响或对白的复制过程。混录在声带上的音乐虽然要作为素材而被剪辑,但也可当做预混声带来使用,于是就减少了一次复制过程。
自此,电影声音的三大元素——语言、音乐和音响经过剪辑被输出成一本本的剪辑单元(cut unit),连同声音剪辑师准备的声音提示单(cue sheet)一起送进后期混录的环节,详尽系统地向终混录音师说明每本声带中每一个声音的位置和安排。
预混的一种分类是:
·语言 ·动效 ·环境声 ·A效果声 ·B效果声 ·音乐
动效、环境声和A、B效果声预混在一起组成了音响预混声带。在终混中将它们合并成为音响声道。
在终混中最普通的声道分类是:
·语言 ·音乐 ·音响
它被叫作DM&E,是混录完成后的三个声道。另一种分类用在情景连续喜剧中:
·语言 ·音乐 ·效果 ·观众反应(笑声)
最后,特殊的电影需要特殊的分类。例如, 《绝地大反攻》所用的:
·语言 ·音乐 ·效果 ·动物声
要把动物的声音从语言声道中分离出来,是因为动物的叫声是要被用到国外语种发行拷贝中去的。它们不能被混到音响效果中去是因为如果使用了另一种的语言配音,混录时的语言声道与其它声道之间的平衡就会不同于使用原来语言时的情况(这种情况常常会遇到)。因此,动物声音就要像语言声音一样,做出相同的调整,所以需要将它们分开。比如说,在意大利语的混录中,相对于音响和音乐的对白电平来讲,意大利语比英语混录时要高出6dB。这也是常常遇到的现象(意大利的混音师应设法确定对白在嘈杂的环境中是否可以被分辨出来,并假定观众由演员嘴唇的动作了解到说话内容的方法、以及鸡尾酒会效应中的一部分被改善了的音响声对听配音版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是无用的)。所以,动物声也要被提高6dB。
这可能为声音剪辑师提出一个很大的难题,即语言、音乐和音响等声音的纯净度。比如说,我们正在拍摄一部关于海盗的电影,并且在一群海盗登上一艘合法船只时发生了激战。是否要在语言或音响声带中听到所有的喊叫声?它们是否都应该清晰可懂?将所有说话声纳入语言元素的好处是将所有主要语言的声音集中到了一起,不但有前景的对白,还包括了背景的喊叫声。因此,音响声道也保持了和语言声道一样的的纯净性。
但在为画面进行外语配音时,问题就出来了。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要求对所有的背景喊叫声进行后期配音。实际上,因为时间和费用的原因一般不会那样做。因此,外语配音对于制片人来说是超现实的。因为,用这种方式将带来太多的失误。
可供选择的一种办法是把背景人声放入音响声道。在外语配音时背景人声就将出现在M&E国际声带中,此时的问题是背景中的语言能被听辨出来。观众会疑惑于镜头中主要演员表演用的是译配过的本地语言,而背景打斗场面中用的却是原始的语言。有一个方式可以改善这个问题,就是把背景喊叫声中能被听辨出来的台词从声道中分离出来,并放入到语言声道去,再将含糊的嘀咕声或听辨不出来的喊叫声放入到音响声道。对此没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而且这是制作海外发行版时,录音组常常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