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对白剪辑

1.专业对白剪辑

1)对白素材资料来源

对白剪辑师的对白声带依靠几种资料来源。

·同期声带(production sound track)。对胶片来说,如果同期A声带被过多地使用,可能就要将其重新转录。

·备用镜头(out-take)中一些未被选中的同期声。用来替换所有镜头中表演过度的的台词。

·非同期录制的对(wild line)。这种台词常常在当天拍摄的最后由导演指挥演员补录。在片场的最后几小时中补录的台词与其它同期声具有相同的声场条件,但相对有更安静的环境,而且还可以避免ADR环节中增加额外的费用。因为没有摄影机在操作,此时的声音录制状态相当理想,吊杆传声器可以在任何位置进行采录。演员和导演的工作是重复拍摄时的表演,而不是“改进”,以便对白声音剪辑师可以在后期通过声轨处理对话,甚至在音节的间隔中插入同期补录的对白,使它与所用的画面镜头的同期声能很好地衔接在一起。

·自动对白替换(ADR)录音。对白剪辑师要为ADR录音做一些常规的准备,如为某一演员制作影片所需补录的所有语言的提示场记单。这就使得ADR录音棚里的工作能快速地进行。在ADR录音棚中,设备快速转动至某条需要补录的台词,然后一遍一遍地重复播放,并在演员准备好的时候将新的台词录下来,就像镜头中所需的情绪一样。接着,又迅速地转到该演员需要补录的下一句台词位置处进行配音。常见的做法是一次进来一个演员,把其所有需要补录的台词录完后再换其他演员。

2)声轨分类

对白剪辑师用这些素材创建了大量的声轨。声轨常按照角色的不同以及声音是否来自同期声(包括从淘汰的镜头中剪下的同期声),同期补录对白或ADR录音资料来进行归类。在不同的声轨中存放这些不同种类的声音的原因,是为了在混录过程中可以分别对它们做各种的信号处理,如均衡和混响。通过按声音的来源将声音重新分类,使得后期混录师制作出一条声音流畅而自然的声带具有最大的可能性。因为,比如也许有必要为ADR录音资料增加一点混响声,以使它们听起来更像是同期声。因而,对ADR声带和同期录音声带的处理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典型的三个角色的画面的声音可以进行如下的声轨分类(track breakdown):

·Luke:同期声以及废镜头中剪下的某些同期对白 ·Luke:ADR录音

·Luke:现场补录声 ·Leia:同期声等,与上面Luke的一样

·Leia:ADR录音 ·Darth·Vader:ADR录音

对于该场戏的对白预混,要将这6段声音磁片剪接后,按混录时的设计要求对好位置,然后和声音提示单一起送入混录棚。提示单要注明每条磁片的内容、开始和结束点以及对白中所包含的所有台词。

3)现场声

除了从淘汰的镜头中剪下某些用以替换表演过度的台词的同期声外,还有一种要插入同期声带的声音,即现场气氛(presence)、室内环境声(room tone)或在英国被称作环境气氛(atmos,即atmosphere的缩写)的声音。在没有语言的画面段落中,要用现场声来表现当时的环境。因此,这样的声音被录下来是很有必要的,对声音剪辑师来说也是很有用的。因为,除在无人说话段落加入现场背景声外没有别的更实际的选择了,否则,这些段落就会没有任何声音。使用现场声与在这些段落接入填充片之间的差别,就好像看一个无人场景和进入黑场画面之间的差别一样。

现场声有几种来源。一种是室内环境声,在现场拾录。用这种形式录取现场声有一定困难,它要和被录的对白很细致地匹配。因为,即使不同传声器的相对电平被改动了也很可能使现场声产生变化。尽管如此,录制现场声仍然是有用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现场声的另一个来源是从开机后到各部门进入拍摄状态之间的那段录音和镜头拍摄完成但还未停机时的录音,正如第5章所述。举一个例子,在打板员退出和导演喊“开机”之间的那段时间内,会录下与拍摄镜头开始时完全一致的背景声,这可以用来做现场声。即使只有2秒钟也很有用,因为这段声音可以循环并延长到所需要的长度。

很明显,能否将现场声接入一个镜头,主要依靠摄影棚或现场的背景噪声的一致性。断断续续的背景噪声很难用作现场声。即使是相对比较吵闹的纽约大街的镜头,也很难在现场声和同期声之间剪切。因为在这两种声音中,完全能听到不相称的声音成分。例如,在记录现场声时有出租车从传声器前驶过,我们也不可能切掉出租车声,因为这一段大街的环境声会因为前后缺少连续性而格外引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