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总结
时码的最低要求是实用和有效。但使用中必须保证时码在整个节目中的连续性,同时,在每个节目段落开始使用时码时,直到节目结束,必须要对所使用的时码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些电视节目制作中,往往是制片人在自始至终地处理时码问题。这是因为只有制片人是贯穿从前期到后期乃至发行的每个制作阶段都参与的工作人员。
表7.2 时码是怎样录制在媒介上面的

上表中所有媒介除特殊声明外,其余均为纵向直接模拟磁性录音。
时码专用轨是磁带上的一个专用区域,通常用来录制纵向时码。
时码以与数据复合的方式录制,这个过程称为“专业运行时间”(professional running time)或“Pro R时间”。
通常影片用“时码打板器”在摄影机前拍下画面信息,同时用板声在录音机上留下音频信息,以便保持同步。
SMPTE时码在影片制作中应用得不是很广泛。一种设置在摄像机上的较为简单的光学时码目前在欧洲应用得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拍摄16mm纪录片时,应用更多,这种时码叫做“阿通码”。
早期的电影设备在保持同步这一领域没有标准,因此在一种品牌机器上的时码,并不一定可以在另一个品牌的机器上通用。
时码轨与其它纵向声轨之间的串音效应(crosstalk),应该得到重视。
表7.3 几代影片的画面、声音以及时码用法

(续表)

注意:
1.注意NDF码每小时慢108帧,因此,时码所示数字与真实的时钟数字是不一致的。具体偏离数值依据节目的长度而定。之所以应用NDF时码,主要是因为它具有连续的数码功能,从0至29的所有帧都可以对应上。29帧后在秒位上进1,丢帧时码[DF]通过每小时丢失108 帧来达到与真实时间的一致。
2.前期摄影机的磁带,用SMPTE时码的小时位置来表示磁带卷数。当超过24卷时,时码数字将被重复使用;这样惟一用来区别不同素材带的方法就是磁带的拍摄日期。“摄影运转”类的时码只有在摄影机开动时,时码发生器才会启动,从而产生或多或少的连续时码(另一种时码信号是“日期时码”(time-of-day),但这类时码容易引起许多相同时码数字的重叠)。
[1]是纳格拉的缔造者。
[2]“演播”指示灯(tally)是为了表示现场的一些情况而设置的。在电视节目拍摄时,摄像机上的红灯表示这台机器正在工作。这个红灯就叫做提示灯。在本书中,指的是某种具体功能正在进行时的显示装置。
[3]在高速放映机上这种现象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在高速摄影机上亮度的变化将会发生在更短的时间里,因而,也就显得更为清晰。
[4]应注意,这种录音媒介上的24个声轨都是分离的,以便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录。
[5]根据需要加入牵引片,即带头。
[6]“bloop”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它还指把光学声迹弄模糊。如在胶片连接处用不透明的墨水或胶带使光学声带无声。
[7]另一种用途是多通道演播室的节目录制。如演播室访谈类节目的录制。
[8]有关帧数的计算方式,将依据所选用的时码类型而定。这将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讨论。
[9]一些欧洲摄影机使用的是摄影机上产生的光学时码。这种时码印在底片的边缘上,即片边码。
[10]在帧数计数器上,00帧和01帧每分钟被略过一次,这样每小时会遗漏120 帧。而原先的误差每小时有108帧。因此,每10分钟00帧和01帧会被补上一次,这样弥补了每小时12帧的误差。所以大多数的时间显示值都是不精确的。总的来说,只有在显示1小时的时候才与实际1小时是一致的。
[11]“胶转磁设备”指的是一种将胶片记录转换为录像带记录的设备。
[12]如果节目是以24格/秒的频率摄制的,那么胶转磁的版本(用于电视放映的电影)就可通过3/2抓片机转成30 帧/秒。
[13]画面上的间隔线通过切割电路被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