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数字录音系统
全数字录音系统在转录时相对要容易一些:只要拷贝对应原始资料的比特数被确定,并且转录终端的数模转换器与转录开始时的模数转换器具有相同的比特数位即可。此外,不管转录多少代,转录室里的转录过程与结果都应该是无损耗的。
尽管如此,在转录的时候仍会有几个问题产生。磁带或光学媒介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所以在我们所假想的、具有无损耗的转录过程中,肯定存在着能覆盖掉原始码的误码。如果在每一代的转录中,误码都能将原始码覆盖,则不管转录多少次,错误都会一直存在。而且误码都会被分解,以内插值替换原始数据插入丢码区域,这些内插数据会在多次转录中累积起来,一次转录后可能注意不到,但经过几代转录后就会成为显著的问题。
纠正内插数据的难点在于纠错设备可能不会显示出插补的数据。没有任何一台家用数字设备会显示出有多少误码在被纠正。一些专业设备有一些模糊的指示,用户必须寻找纠错指示器,而它一般隐藏在设备的内部。
另一个问题是同步,特别是音频和视频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同步(synchronization)这个词是描述电影剪辑师按照大致的尺寸对声画素材进行的对剪,使其精确到胶片的每一格或每一个齿孔。这意味着它不是简单的按照口形来核对时间码,而是指转录时,还音设备和录音设备之间的音频采样同步。这种同步解决方式较传统剪辑的同步而言更好一些。其中的误差仅为1/48000秒。
每台录音设备都必须与所导入数据或独立的同步信号保持同步。不然,可能出现“嘀嗒”声或丢码现象。通常如果两台机器都是数字音频设备,而且由同一个来自外部设备的振荡信号进行同步锁定,问题就很简单了。
这个同步输入信号可能被叫作时钟码(word clock)、时钟同步(word sync)、采样时钟(sample clock)或者基准时钟(reference clock)。它们各有区别,但都是把不同的相关信号变成相同的采样率。内部连接细节必须用特殊的装置推算出来。
视频和音频信号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音频设备必须和视频监视器以及所有的视频设备同步。如果不是所有录音棚的音频设备和视频设备都被锁定在同一个信号源上,结果就会出现打点声。[3]
数字转数字接口上的电平改变是很少的,大部分拷贝都是从原始资料逐位复制而来的。
如果在资料和拷贝中需要电平向下变化,那么,电平变化应该配合以适当的变化量和抖晃率(特意加进的噪声是为了消除量化失真),以保证低电平下的低失真,如第3章中所介绍。如果在数字接口上电平向上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当前的抖晃在输出时也同样地抖晃,所以,不存在专门的测试方式。
为了努力使数字设备更接近模拟设备,一些厂商把0dB的基准电平设置在从-12dB到-20dB的整个电平参数范围中。一般-12,-14,-18,-20dB是最普遍的。[4]应该指出这纯粹只是主观设定的参数。
这些参数对实际的节目资料而言并无意义。因为,节目是动态的,它总是不断地围绕基准电平上下波动。这些基准电平不能看成节目资料的最大电平值,因为这样的话,会失去12到20dB的动态范围。因此,大部分专业数字音频设备的电平表都在刻度的上端设定了0dB值,用来测试系统中的所有数字音频信号。这是很明智的做法,因为它结束了关于0dB以上还有多少动态余量的争论:答案是没有!尽管如此,在动态范围以上仍有可能留出一些不用的电平范围,仅仅用于偶尔出现的“过载”的音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