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抖晃

3.抖晃

模拟磁带、磁片传输系统以及电唱机的唱片等,由于受还音速度轻微变化的影响,都会出现音调高低的变化。毕竟,异速传输通常会形成一些声音效果,使它们听起来像一些不同于本身的声音。所以,人们会发现还音时以原速一半的速度运行的磁带机产生的频率实际上是原始声音频率的一半。因此,无需要为速度变化导致的音高变化而感到惊奇。人类的听觉对音高的变化尤其敏感,并且在理想的听音条件下可以辨别出小至1%的音高变化。

模拟磁带机、磁片传输系统、影院中模拟光学放映机和家用录像机等,全都受到抖晃的影响——由于速度变化而引起的音高变化。抖晃最初被区分为:速度变化较慢的晃动(wow)和速度变化较快的抖动(flutter)。如今这两种现象已经合为一体并被认为是一种现象,即抖晃(wow and flutter)。抖晃率的度量方式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标准,所以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数据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对这种统计学上的现象制定硬性的评估标准也是非常困难的。令人遗憾的是,和噪声一样,抖晃在多代的制作中也会累积,往往第一代效果非常好,但是经过翻录几代后就可以听出噪声来了。抖晃经常可以在音乐中听到,包括独奏乐器。比如,双簧管和钢琴。

人类的听觉对每秒发生4次左右频率变化的抖晃最为敏感,而对于超过或者低于这个频率的则不那么敏感。由此,大多数抖晃率的测量都会得出一条强调抖晃频率范围的测量曲线。

另一种速度变化的形式——刮擦效应(scrape flutter)。它比传统的抖动(flutter)的频率还要高。当磁带拉紧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好像小提琴的弦在快速振动一样。这就引起了调制噪声,它也是噪声的一种形式,只是在有信号时出现,没有信号时则不出现。在纳格拉录音机上录制基准电平振荡器发出的信号,通过耳机听还音时就很容易听到这种噪声。用手指按住离磁头最近的卷带轴就会将刮擦效应的噪声电平提升至可听见的电平,而把手拿开使其自由运转即可基本消除所听到的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