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带或磁片
磁带和磁片之间的差别很明显:磁片有齿孔,磁带没有。但两者都是至少由两部分组成:片基(base)和氧化物涂层。还有一些磁带和磁片另有一个备份涂层。
虽然多年以前,开盘式磁带使用的是醋酸脂片基,但现在多采用聚酯[5]塑胶原料的片基。聚酯片基强度高,不过在超出其弹性限度时会被拉长。醋酸酯片基在同样条件下会断裂,但可以用接片带粘回去。我们可根据使用条件和播放时间的要求,选用合适厚度的聚酯片基。通常,专业录音采用的是该种格式中最厚的一种,因为实际上那也是最可靠的格式。
表6.6 35mm、16mm及8mm磁片速度

[1]24格/秒比30格/秒更常见。
[2]这里的数字是对主流的每画格4个片孔而言的;有些为电视片用的磁片是每格3个片孔、67英尺/分钟、13.5英寸/秒。
[3]之所以用磁片拍摄是想获得“磁片的效果”。而许多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剧,是直接录在录像带上的。
[4]用16mm磁片拍摄的电影很少的。通常用一种叫做超16mm的磁片,把画面与声轨都集中到传统16mm磁片的画面区上,以产生画幅上与35mm宽银幕匹配的比例。
在专业场合,录音带和录像带一般也选用最厚的。对模拟和数字磁带来说也是同样道理。
或许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在某些场合会需要使用较薄片基的磁带。薄片基更柔软,与磁头的接触更充分,因此高频性能得到了提升。
在小型盒带中,从C-20(分钟)到C-90长度的磁带使用同一厚度的片基。但为了增加播放时间,卷入带盒的磁带长度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而C-120长度的磁带,为了能把磁带装入带盒里,片基不得不减薄,从而使磁带损伤的可能性大大地增加了。因此,专业人员使用的长度最长是C-90,决不会使用C-120长度的磁带。
生磁片既有使用醋酸酯片基(tricellulose)的、也有使用聚酯片基的。醋酸酯片基容易剪辑,但同时它易吸潮。就是说,它对空气湿度很敏感,会根据存储的温度和湿度吸收或排出水分。醋酸酯片基虽然已经比很多年前淘汰的硝酸酯片基稳定多了,但用于存储的话,其性能还是不够稳定。由于这些原因,醋酸酯片基的磁片主要使用在必需对各类声音元素(units)进行剪接的场合。因为吸潮,我们不能指望醋酸酯片基磁片能保持长时间的磁带和磁头之间的良性接触。因此,高频成分的稳定性是最容易受损的。要使醋酸酯始终保持稳定一致的质量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其原料主要是木制纸浆。醋酸酯声音磁片片基的厚度与后期制作中的影像胶片的醋酸酯片基的厚度是相匹配的。因此,等长度的影像胶片和声音磁片的宽度是一样的。这使得在并联卷轴上收卷双系统的样片和匹配声轨变得容易了。
不同种类的生磁片在厚度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这导致了一个潜在的问题:磁带厚度10%的偏差会对电影录音机或同步还音机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一旦某种厚度的磁带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磁头会被磨成一种适合那种厚度磁带的状态,换另一种不同厚度的磁片就会导致电平的不稳定。但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磁片有问题,而是录音机和磁片之间的“匹配”有问题。
另一方面,聚酯基磁片(polyester-base film stock)相对稳定得多。可惜的是,这种磁片不易剪切,需要非常锋利的剪切工具,而且很麻烦,所以剪辑师们都不喜欢用它。因此,它主要应用于电影混录中不太需要剪辑的那部分:预混、终混和混录磁底等。也就是说,除原始剪辑之外的场合中。聚酯基磁片有两种厚度,一种接近影像胶片的厚度,收卷后两者的直径是一样的;另一种适合相同直径却需要更长播放时间的情况。这两种厚度分别是0.005英寸和0.003英寸。
氧化物(oxide)层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如磁粉、粘合剂、稳定剂、染色剂、增塑剂、润滑剂、分散剂,具体配方是高度保密的。从磁带录音的历史来看,从录音带到录像带、从模拟带到数字带,呈现出了信息记录密度越来越高的态势。正因如此,使得像Hi-8之类的录像带小得跟录音带差不多成为可能。因为,这两种磁带是根本不同的(视频带宽是音频带宽的很多倍,因此,能做到这么小是很了不得的)。这要归功于磁性氧化物记录容量的长足发展(参见表6.7)。评价其性能的一项指标是矫顽力(coercivity),即使完全磁化的样带消磁所需的外界磁场力的强度。
氧化物涂层的厚度是很重要的。这个厚度,跟氧化物的组成一样,在期望值附近发生明显的变化。模拟录像带和所有数字录像带格式都依赖于短波长的录制。也就是说,有良好的记录高频的能力。为了得到更好的记录高频的能力,氧化物层就要更薄。另一方面,只记录音频的磁带和磁片通常采用较厚的氧化物层,这样会有更多的磁性原料可以磁化,从而使低频性能得到增强。
对于录像带上的直接模拟磁性录音来说,其厚度还不能满足记录高质量的信号需要,也没有较好的峰值余量(headroom)。演播室内广泛使用的模拟录像机,1英寸C-型开盘带,比磁片少了8dB的低频余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量,而且,录像带的噪声比磁性磁片的噪声更大。模拟录音与数字录音之间,其峰值余量相差了20dB,因此,专业录音人员在混音时更愿意使用数字录像带。
表6.7 磁带与磁片磁性涂层中的磁性材料

[1]由于氧化层非常薄,因此不如MP型带那样适于剪辑。
除了氧化物和厚度之外,另一个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拉丝效应(velour effect)。其特性是由生产时的磁性氧化物微粒排列方式所决定的。当氧化物已涂在带基上,但还仍然是湿漉漉的时候,我们如果让磁带和磁片经过很强的磁场。这时,磁场便会使针状的氧化物微粒按一种适应磁带和磁片的特殊方式排列(这也是录音带和录像带的区别所在)。
在与磁带上的氧化物微粒排列方向相关的不同录音带的灵敏度上,平整效应就显现出来了。与从尾到头相比,从头到尾的录音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在高频部分(短波长部分)。因此,只要翻转磁带就会影响信号的高频响应。在许多磁带上,这个效应并不明显,但大部分磁带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因此,我们在这里需要提一下。当然,双向录音的卡带经过了优化处理后没有了拉丝效应。
在氧化物涂在带基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技术行处理,使磁带或磁片的涂层均匀。根据磁带和磁片的不同用途,还可进行后期的涂磁处理。过程包括:
·在涂磁和干燥环节之间用强磁场对氧化物微粒进行磁性排列的处理。
·不同磁带表面的处理。一个过程叫压光(calendaring)处理。就是一个在两个精确的圆筒间卷带并压平氧化层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完成得相当好的话,氧化层上的凸起被抹平,磁带会很平整,于是氧化层与磁头的接触会非常好。因此,理想的光滑磁带表面使得磁带与磁头良好接触,而且不会在磁带运行过程中导致粘住的情况出现。
·调整时间。在生产条状涂磁的70mm的发行拷贝时,从影像实验室拿出来但在条状涂磁之前、以及在条状涂磁之后实际使用之前,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对拷贝进行调整。违反了这个原则,会导致难以接受的不稳定的结果。
·背面涂层(可选)。在氧化物层的另一面涂磁由两个优点:更好的缠绕性能。也就是说,在稍微粗糙的表面高速卷绕时,层与层之间不容易打滑;还有这个涂层具有导电性,可以消除产生“噼啪”声或“滴答”声的静电。在高速倒带甚至还音时,因为磁片会由于倒带时累积的静电,而在磁头(导电金属)上放电。背面涂层的唯一缺陷是,在看生磁片时,有时用户不易分辨出哪一面是氧化物面哪一面是片基。幸好美国使用的所有开盘格式都是氧化物层盘绕在里面的(但在欧洲就不一定了,有些开盘格式是氧化物层朝外的)。
多年前,凭肉眼就能轻易地分辨出磁带的两面:氧化物面是暗的,带基是亮的。随着背面涂层磁带的采用和氧化物面的处理,把它们搞反的可能性增大。对录音来说,这是个致命错误。因为,在带基上录音所造成的空间信号损耗是非常巨大的。万一氧化层和带基搞混,那就录不下任何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