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影响时域的信号处理
前边所说的处理实际上是实时的瞬间处理。然而,有些处理则是要着意改变信号的时间特性,特别是加上混响、人工回声以及类似回声的效果。
1)混响器
和均衡器一样,混响器(reverberator)可以用来调整同期声和ADR录音之间的效果差异,以使它们能相互匹配。它们也可以用来使在很“干”的空间录制的音乐变得“湿润甜美”。另一个用法是帮助区分所听的对象;这样通过听觉,所有具有某一混响特性的声音将被归类在一起。这是从画面前景到后景的声音景深层次的一个重要特征。
电影制作的早期,摄影棚在声学上都是强吸声棚,部分原因是由于电影院混响很大,因而在录音时添加的任何混响,在影院里听起来都会降低语言的清晰度。但在同一部电影里,听到加过混响的音乐就要舒服得多,于是音乐录音棚具有适度的混响时间。这种二分法开创了一种特色,直到今天仍被采用:即语言比背景铺垫的乐队配乐的混响要少,一方面是为了保持语言的清晰度,一方面是为了音乐的美学欣赏。如果音乐在一个强吸声的空间录制时,就要给它加上混响。方法是通过混响室内的扬声器播放录音,再由传声器拾音和放大,然后在混录调音台上将其加在直达声的背后。这样,早在20世纪30年代,混响室就成了电影录音技术中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它们占用大量的不动产,因而使得房产变得极其昂贵,而这种工艺操作起来又极不灵活(只能通过改变空间的吸声状况来改变混响)。于是从70年代开始,机械的以及后来全电子的混响器开始主宰整个领域。时至今日,可供选择的混响器类型众多,其中大部分基于数码电子技术。多数混响器为美化音乐而设计,而且有“丽音”的混响效果,但这些设备通常不具备足够的混响类型范围,因为电影声音的许多空间效果需要合成,这些空间包括从声学条件较好的到极其糟糕的各种类型。要合成小的以及较低混响的空间,可能会用到一个房间模拟装置(room simulator),它是混响器上的一种衍生物,使用了许多相同的混响技术。
2)回声效果(echo effect)
数字延时线(DDL,digital delay line)是一种延迟声音的设备,它对音频进行采样并存储到数字电脑内存中,延迟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样本还原成音频。这种DDL技术已经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它根据延时时间和直达声与人工反射声的相对强度,来添加各种效果。在相对较短的延时时间内,如1到20毫秒之间,可听到强烈的音色效果,比如对着桶说话的效果。在《星球大战》中,C-3PO机器人独特的金属嗓音,就采用了这种对声音进行“加厚”处理的方式。时间延迟更长以及人工反射声越强,其效果听起来就越像分离的回声。

图10.3 一个普通的混响器和它的控制面板,它常常可以在混录调音台控制面板的顶部被发现。这是莱克西康480型(Lexicon)混响器和它的LARC控制器。图片由莱克西康公司提供。
3)音调转换器与次谐波合成器
音调转换器(pitch shifter)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装置,可以将一个频率范围内的声音频率升高或降低,以便转换成另一个频率范围。音调转换器的商用名是“谐波器”。它可以用来改变演员的实际嗓音,使之处于不同的频率范围,还可以用来改善音响效果的质量。
次谐波合成器(subharmonic synthesizer)是在节目素材中找出基音,然后合成次谐波的装置,如第1章所述,它们被用来为声音添加想要的“重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