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平设置

第十四节 电平设置

在这相当长的一章中,排在最后的是电平设置(setting the level)。这是因为电平设置是声音工作人员一直要面对的话题。我们讨论过的许多因素都是由标准或不受用户控制的惯例确定的。因此,电平调整是录音师主要的日常工作,但从技术上来说只是一小部分,绝对是的。例如,要做一个与声源一样的拷贝,有固定的程序,[10]但对现场录音或混音来说,大部分都没有固定的程序。现场录音中,电平设置最常见的问题是动态范围可能会很大,如果发生过载录音或低电平录音,相应地可能会听到失真或听到噪声。

在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中也有类似情形。自然光线的对比度通常都太大、而不能被胶片或视频真实地记录下来。在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的情况下、相应地会出现高光区或阴影区细节不足的现象。为防止这个问题,要通过布光,把摄影机或摄像机“看到”的光比限制在动态范围之内,以便使胶片或摄像机以一种看起来较为自然的方式记录下场景的变化。任何有过用室外日光直接拍摄的人都知道,限制光比是有道理的:用漫射方式降低光源的峰值亮度,或用底光给阴影区补光(fill light),以便能够还原一些细节。通常,摄影指导想要的效果是高光和阴影区的细节都能得到还原。除非剧情要求,我们不准备按正常方式观看这场戏。比方说,白天拍夜戏的场景是阴暗的。换句话说,他们对曝光度的选择相当于我们把电平调正确了。可惜的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像图像那样地利用过曝光或欠曝光来产生美学效果,除非是前面提到的发现,但其中的一些道理是相似的。

随着磁性氧化物的改进,已经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改善工作。在音乐录音中,通常采用的做法是,上调基准磁通量来进行改善。基本上保持了失真的稳定,然而却提高了信噪比。因此,15年前的185nW/m的基准电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320到370nW/m。只要不是旧素材和新素材混用,这种做法就能得到好的效果。

音响库是庞大的,并且在不断地增加、不断地使用。在这里改变基准电平会让使用者抓狂,因为,每次转录都要调到原始录音的标准。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就要保持基准电平的恒定,如185nW/m。整个音响库保持这个标准不变,但使用的是在基准电平以上留有很高峰值余量的峰值表,以便通过始终采用更高峰值的方式使改进中的氧化物可以被应用。

随着音响库的数字化,这些都无需担忧了。数字媒介剪辑过程中突然的、引人注意的过载意味着有一个合适的保持不变的电平。数字媒介上最合适的电平是还原所有比特、但不额外增加任何比特的电平。为了确保峰值电平不超过最大的编码范围,在未使用范围的顶部留几分贝的空间是有用的。

这个方法带来的问题是:虽然对每段素材来说,使得信噪比最大化了,但同时也意味着节目素材的响度随着每段录音而变化。响度变化是因为所有声源信号已经把它们的峰值电平调到基本一致的水平,但响度却与峰值电平无关。因此,如果我们把不同的CD在同一个播放器上播放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响度都不一样。若要响度一样就要有不同的音量设置。这对某些媒介来讲可能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影视声音工作者来说,由于经常要重新调整音量,这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对同期录音、音乐录音的声音素材应该事先做好计划,使素材信号的信噪比最大化。通过调整使媒介记录范围的顶端有几分贝的余量。但在后续的后期制作中,使用标准的还音基准电平和音量设置、以使响度和最终的还音响度一致会更有意义。这两种方法是根本不同的。因为,一个是寻求每段节目信噪比的最大化;而另一个是寻求以正确的比例表现节目素材的各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