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尾酒会效应(双耳差异)

4.鸡尾酒会效应(双耳差异)

当我们处于具有混响空间的酒会时,即使有背景音乐和许多交谈声,我们也能够听到和我们交谈对象的谈话声。如果用传声器替代我们的位置进行录音,然后再听这段录音,可以发现这种录音通常完全是非智能的。我们只有在现场才能听懂谈话的事实很显然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空间听觉感知允许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方向传来的声音上。

·我们能从嘴唇的动作中领会大概的意思。

·交谈双方可能有大量的共同背景,限制了可能交谈的话题、信息等等。

·当所有方法都不能奏效而谈话没被听懂时,我们会装作听懂了,然后微微一笑,用我们共同的背景和经验来填补交谈方面的间隙,转而谈论我们都知道的事。

考虑到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现场录音是很不利的。因为,对人起作用的鸡尾酒会效应是不可能对记录媒介起作用的。鸡尾酒会效应的术语叫作双耳差异效应(binaural diacrimination)。换句话说,通过双耳直接辨别声音的能力比通过录音辨别声音的能力要好,但只要一听到鸡尾酒会效应,每个心理声学家就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鸡尾酒会效应对场景中的录音方法有很大的影响。在酒吧中,一个主镜头(全景镜头),几个特写,几个人群的切换(插入)镜头等等。最严格的处理方法如下:

·主镜头录音时只让主要演员说台词,其他所有人都只是装作在谈话而已。

·对于近景,给演员正常录音,保持安静。如果背景中出现其他人物,他们可以像在主镜头时一样装作在谈话。

·对于切换镜头,录下非主要演员的台词以获得与嘴唇相应的同期声(不然就变成唇语(lip flap)了,嘴唇在动,却听不到说话声,这是个明显的失误)。但请注意,一旦演员成为“说话的角色”,他或她的薪水就上去了。

·录下“室内声音”作为场景中连续的现场背景声,这样可以使先前提到的切换容易些。

·在现场录音或后期制作中,录一个“群白”(walla)的声轨,要有合适数量的人、合适的性别比例及合适的音量。

运用以上的所有方法,声音剪辑师能够准备好场景,把多条声轨剪辑成表现主要对白、背景对白、群白和现场声,并创造出所需感觉的完整结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