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数字录音
在第3章中,我们曾经提到过,数字录音(digital recoeding)能够在环内各个部分之间无损失地传输数字信号。数字拷贝已经达到可以看作是原版克隆的水平。如果信号不能精确地通过整个环节,就会导致错误。功能强大的纠错码提供了一个完全纠正大多数错码的方式。当在过多错码的情况下,纠错码也无能为力,内插法于是应运而生。在连内插法也无效的极端场合,错码时段的输出就被静音了。
专业数字录音机不只使用错码校正,还采取了相对较大的比特率来提高可靠性。例如,纳格拉的数字录音机,为了保证长期的稳定性采用了大比特率。某些格式会多次记录音频信息以确保至少能够重放一次,但大多数采用各种内插法,把磁带上的数据散布开来以使磁带上某个位置的缺陷不会导致整体错误。至少有一种数字录像带格式把声音录在了磁带的中间,把视频记录在相对容易产生错误的边缘。因为,声音信号的丢失比视频中的信号丢失更麻烦。
举个例子,在生产已完成节目的家用光盘的现代工艺中:
1.音频、视频分开录制。
2.然后转录到D1格式的数字录像母带上。
3.转成NTSC制式并以D2格式记录。
4.转录到另一盒D2录像带上,加入限定的说明。
5.然后把标题/帧的搜索信息录到另一盒D2录像带上,格式化光盘。
6.然后转成光盘所需的CD数据。
在这个环节中,即使复制了很多代,声音的保真度还是很好的。因为,除了最后这一步骤外,每一代都是前一代的逐位拷贝。声音从原始素材开始经过这么多代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只在最终用户的设备上才转回模拟信号。这儿有个复杂的问题,录像带使用48kHz的专业采样频率,而光盘上的CD格式的数字信号使用了44.1kHz的采样率。还有数字录像带是20bit的,但家用格式是16bit的。因此,在最终转成光盘母版的步骤中,需要一个16bit的采样频率转换器,这时就有可能形成抖动噪声。这个步骤在听觉上可以非常“透彻”,但不是“完美的”。因为,改变了采样频率之后,声音肯定会有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