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段历史
直接模拟磁性录音的原理产生于1805到1810年,主要是用于电报工作。当时,用作放大器的电子管还没有发明,因此,磁性录音不得不等待其它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的30年代,钢丝录音获得成功,但因为钢丝录音要求的速度非常高。这样,任何正常时间长度的录音所需的钢丝卷都相当庞大而笨重,而连接钢丝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速度非常高,以至于如果钢丝卷松了,在停下来之前,就已经造成严重的损坏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美国军用信号公司监测德国广播时,他们发现在一个城市中希特勒被宣传成了上帝,然后在另一个城市也立即出现了这种宣传。显然,那就是德国拥有可编辑的、前所未有的、高质量的记录媒介。一个有胆识的美军上尉,约翰·穆林(John Mullin)在占领一个德国广播站时发现了这个秘密:磁带录音机。这种录音机采用纸条作为带基,上面涂了一层氧化物磁粉。德国人还有一个发明,超音频偏磁(biasing)。在磁带可批量生产之后,正是偏磁的方法使录音取得了质量上的飞跃。穆林拆开两台机器装运回美国,同时,还有50卷带基上涂有氧化层的“磁带”,装在许多包裹里,当他返回家后再把机器组装起来。
穆林和他的搭档——旧金山(San Francisco)的电影制作者威廉·帕玛(William Palmer),带了一台机器到好莱坞,并把它展示给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Metro-Goldwyn-Mayer,MGM)。然后,美国安派克斯公司(Ampex)的创建人、一个正在寻找战后市场的小电动马达生产商,得到了关于这个展示的消息之后开始着手制造他们自己的机器。同时,穆林又向宾·克劳斯白(Bing Crosby)展示了他的录音机。由于克劳斯白对现场广播演出有种莫名的恐惧,所以,克劳斯白的节目是通过留声机送入广播网的。于是,克劳斯白雇用穆林录制了1947到1948年度的节目。由此,穆林使用了德国的机器和磁带做了节目,但广播电视网坚持要把录好的磁带复制到留声机上来进行广播。因为,他们不能确定这种新媒介的可靠性。
后来,为了在广播网内实施时间上的轮换,安派克斯为美国广播公司(ABC)生产了20台录音机,拯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从此,磁带录音机的大规模使用开始了。虽然,这次平淡的首次应用并不广为人知,只能归档于广播局的档案室里。但不久之后,磁带录音机就作为一种可编辑的媒介凸显了出来。
注意,这时电影已经开始采用了可编辑的光学声迹作为记录媒介。自从20世纪的20年代起,在后期制作被投入使用以来,这种媒介给好莱坞提供了一种编辑的方法。尽管在磁片拍摄后,要经过洗印、减少失真、复制、转录到最终的发行拷贝等环节。当然,这要比磁带录音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当磁性录音几年后被电影工作室买入,使这种技术最终占据了电影制作领域的原因,不是它提供了与光学录音相比具有更高的质量,而是它可以消磁、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在录音之后马上就能听到声音。
直接模拟录音技术已经发展了50多年,现在质量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这仍然受到与其它任何隐性问题相比更令人关心的性价比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模拟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有转录损失,而影视制作通常要经过若干代转录才能满足现代电影制作的复杂性。典型电影录音的过程如下所述:
1.原始同期录音
2.剪辑声音素材(unit/element)
3.预混(premix)
4.终混(final mix)
5.混录磁底
6.发行
电视制作可以跳过几个步骤,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制作时间的紧迫性。
需要6次转换的原因以后会进一步讲解,但显而易见,对于模拟系统来说,声音从流程的一端到另一端的6次转换不是一个小数量级的概念。虽然从技术角度讲也是可行的。从直接模拟磁带录音发展的里程碑来看,包括有立体声的引入;然后,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多轨录音;压缩扩展降噪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末面世以及在磁带和电影录音领域技术水平不断取得进步的磁头和电子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