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模拟磁带录音
传统的直接模拟磁带录音在质量上有许多局限,这些局限因表现方式的不同而差别很大。通常,录音带比录像带能提供更好的音频效果;高速、宽轨的磁带比低速和窄轨的磁带效果要好。还有标着AFM(调频)声轨的原始带的性能比纵向声轨的要好得多,尤其是在VHS和S-VHS中。但缺点还是存在的,我们会在下一节中讨论。但我们能用传统的声轨做出比AFM的声轨更好的声音来。
用高速来获得高质量也有它的局限性。当高频成分在高速中得到高质量还原的同时,低频成分可能会由于带速很高而产生频率响应的问题。这通常在带速为30英寸/秒的录音带和22.5英寸/秒的70mm条状涂磁发行拷贝中有影响。
1)基准电平
模拟磁性录音的一个难题是在何处记录基准电平(reference level)。如果我们用最小可记录声音,通过在声压级上把最小可听声音(可闻阈)设成0dB,那么,这个电平在各种磁带间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很难进行度量并且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另一方面,使用最大可记录电平[9]也是不方便的,因为,模拟磁带的饱和状态是渐进的。而且,磁带饱和状态在同型号的磁带之间有些微差别,在不同型号之间的差别更大。因此,在模拟磁带录音机上,选择基准电平不仅要完全覆盖掉噪声,而且要低于饱和点,这样才有好的效果。直接模拟录音的基准电平单位是毫微韦伯/米,即109韦伯/米,简写成nW/m。
在胶片的曝光中也有类似情况。用一张灰板(gray card)作为中间灰色调的基准点。通过选择基于这张卡片的反射系数决定曝光度,使得场景内更亮的和更暗的区域都能拍摄下来,而且在胶片宽容度之内没有出现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情况。灰片用于代表场景中可能出现的物体在曝光方面的平均水平。模拟磁带录音系统中的基准磁通量(reference fluxivity)遵循类似的道理:它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平均录音电平。
在表6.10中给出了一些常用的基准磁通量以及使用的地区。
对模拟磁带来说,使不同时间、不同磁带上的基准电平保持一致有两种方法。磁带改进了,理所当然的基准磁通量会随着磁带的改进而改善。因此,基准电平是变化的。在过去的15年中,音乐录音室中性能最好的磁带已经从185nW/m上升到了250nW/m,而后又上升到355nW/m,并维持了峰值余量。在音乐资料库里,当老磁带要发挥新用途时,可以进行调整,这不是问题。但对于音响库来说这就是个问题了。在这里,人们希望能够随意取得任何想要的声音。第二种方法是始终保持基准电平不变并且采用各种改进技术以减少失真,或者录下更高的最大电平且维持基准电平不变。
2)峰值余量
峰值余量(cheadroom)是基准电平和达到某个失真程度的电平之间的分贝数值。这个失真程度通常是总谐波失真(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THD)的3%。这个失真的量值被看做是这种媒介的“天花板”,大多数录音都在这个电平以下。另一方面,《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不知道这个界限,因此,它们的叫声可能达到磁片饱和的状态。其结果可能是某些节目的素材产生了很明显的失真,而在其它的素材上可能产生可听的限幅效果,感觉声音好像没有变响。这些效果的可听度取决于心理声学的因素。钢琴声与狮子吼叫声相比,从参数上来说,更不易失真,但听起来失真却更明显。其差别是钢琴声由音调声组成,失真变化特别明显;而狮子吼更像是噪声。因此,增加的频谱成分是非常不引人注意的。
不同媒介之间的峰值余量是不一样的,甚至同型号的媒介之间也存在差别。事实上,磁带或磁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在不超出指定失真的情况下电平能达到多高。用于常规录音的录像带和录音带之间的一个基本差别在这里就很明显了:录像带的音频峰值余量要小得多。因为,录像带上可用于录音的氧化物的量比录音带的要少得多,氧化物涂层比录音带也更薄。
表6.10 基准磁通量

[1]320和510的磁平用在带准峰值表的Nagra录音机上。其它的基准磁平既用于VU表,也用于峰值表。但这时的基准磁平要调整到比满刻度低很多的磁平上。例如,BBC电台,满刻度为7时,基准磁平为4,这时每个“点”等于4dB。这样,基准磁通量被设置为比节目的一般峰值低12dB。
峰值余量随频率变化而变化,随媒介变化而变化。速度越低,通常意味着高频峰值余量越小,这是由补偿损耗所需的录音均衡导致的。35mm磁性磁片有相当平直的与频率相关的过载特性。这表示所有频率上的过载大致上相等的。然而,根据等响度曲线,可感知的过载首先产生于低频。这表示低频的超高电平节目素材或许是最难录的,因为,过载特性平直而听觉不平直(在频率降低时,听力需要更多的刺激以保持听觉上的等响度)。
低速音频媒介和录像带更糟。举个例子,标准的1英寸C型演播室录像带在低频区峰值余量比磁性磁片或录音带少8dB,这在后期制作中会产生问题。用录音带时,混音师在低频区可以使用相当高的电平,但不能够在没有严重失真的前提下将其拷贝到录像带上。另一方面,1英寸录像带的高频峰值余量实际上和开盘式模拟录音带是一样的。虽然在没有失真的情况下,把铙和钹撞击声录到录像带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低沉的隆隆声的失真会非常大。幸运的是,数字录像带正迅速取代模拟录像带,从声音的角度看,在这环节中,没有比这是更大的进步了。
3)信噪比
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是以分贝为单位的从基准磁通量到最小噪声电平的度量。
从“信噪比”的字面上来看,这里用“信号(signal)”取代了“基准(reference)”。而实际上,信噪比是基准电平与噪声的比率,而不是平均信号电平与噪声的比率。
磁带噪声通常听起来是“嘶嘶”声。因为人类听觉是不平直的,所以各个频段的噪声对人们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个原因,噪声度量对人类听觉灵敏度和频率的关系曲线来说很重要。这种度量叫作计权信噪比(weighted signal-to-noise ratio)。通常,低速磁带上的噪声是个大问题,而录像带比录音带上的问题更大。1英寸C型录像带的信噪比要比录音带差10dB。部分是相对较低的基准电平(100nW/m)引起的;部分是录像机上各个环节的声音干扰引起的。
信噪比的一个特殊的情况是串音(crosstalk)。串音是任何无效信号对有效信号的渗透和干扰。它可能是由于相邻的声轨没有完全分开造成的。然而,串音在录音机中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声轨不是完全相互独立,这在某些场合中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如在音乐节目中,相邻声轨上的节目素材最终都要同时被听到的。但在录像机和应用于视频节目制作的录音机中,这就是个大问题了。在这里用做同步的信号(SMPTE时码)可能会串扰到音频声道上,这是相当讨厌的。因为,它包含了听感中的中高频声音。
4)动态范围
动态范围是峰值余量和信噪比的概括,以dB为单位。动态范围是选择音频用途的磁片或磁带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在第11章的表11.3中,列出了不同媒介的峰值余量和信噪比,能够一起产生一系列动态范围的数值。
5)复印效应
前面已经讨论过复印效应这个问题了,这是录音制作中的主要问题。因为,在这种类型的录音中,由于对白是间歇的,给了复印效应很多听得到的机会。对白复印到相邻层上没有声音的片断上,就成为了最明显的噪声。现在已经有了能降低复印效应的专业磁带,这在录音制作(如ADR和Foley录音)中尤其有用。这些磁带可以提高15dB的信号/复印比。
6)抖晃失真和刮带效应
抖晃失真(wow and flutter)和刮带效应在前面都已经讨论过了,伴随这类失真而来的一个难题是逐代累积问题。第一代的失真可能还听不出来,三代之后就相当明显了。一般来讲,抖晃失真对保养得很好的专业设备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对模拟录像带和16mm磁性磁片来说还是有些问题的。在这两种媒介中,抖晃失真比好一点儿的盒式磁带还明显。录像带显然是由于不是声音专用磁带所导致的。而16mm磁片是因为大多数磁片传输装置是为35mm磁片而做的,16mm磁片的性能并没有放在首位来考虑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