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语言
电影中的语言特殊问题是两个感知因素之间的交互,对于专家来说,能觉察到4°的定位误差,而常人只能注意到15°的定位误差,那么,使语言声音与演员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一致会怎么样呢?
19世纪50年代,当立体声技术被引入电影时,对白通常会相对地随屏幕上动作从左“移”到右。现在,这种方式除了在特定的场合中使用外,已被淘汰。立体声对白转变的原因可能是制作者不愿为后期纠正所需的时间花钱;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答案。实际上,在判断什么导致了声画失调、定位错误或其它一些重要的问题时,存在着一个感官冲突方面的问题。让我们假设有一个场景,就像《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中的一个内景一样,先拍了一个包含大办公室的全景镜头,然后是每个人物的特写。当场景开始时,我们几乎总是从主镜头开始。因为,这个镜头的宽度正好是表演场所的宽度,这是一个介绍性的镜头,有效地向我们展示了场景,当然,也可能包含其它内容。然后,随着情节的推进,特写镜头用得越来越频繁,这样就形成了这个场景的张力和亲和感。多次见到这类场景之后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的过程。我们从来不会不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在看什么。让我们把话题转回到声音上来。在主角度中,声音定位与演员的位置是完全一致的。当人物在书桌旁走动时,声音相应地来自于左边或右边。在切到第一个特写时,演员处于画面中间,声音有点跳,这肯定是从原先所处的旁边到中心位置的切换所引起的。这个切换看起来不像是画面剪辑,因为,这个镜头的声音切换是不流畅而且相当不和谐的。这个跳切[5]违背了切换的连续性原则,其原因可充分归于一个现实,我们观看画面和剪接的方式经过如此多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因此,我们非常“了解”电影剪接的语法,这是通过观赏许多电影、电视培养出来的,因此,电影语法看起来是完全自然的。另一方面,对于这类的声音剪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并没有实践经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向完全没有看过电影或电视的人播放剪辑好的影片来得到验证,了解他们如何看待它,但我们还得将这个问题留给视觉人类学家,因为,他们不会把作为研究对象的自己搞迷糊了。
当然,两个扬声器系统匹配程度也是影响此类编辑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对音色来说,旁置和中置的扬声器如果匹配得不好(没有同样的频率响应),我们就会被不同位置上的音色变化搞得心烦意乱。如果匹配好的话,人物停在某个位置的话,我们就会觉得非常自然。这个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工业范围内被考虑,但现在已经差不多可以忽略这个问题了,剩下的是第一个因素占主导地位。
由于这些干扰感知的因素存在,人们已经不采用与声源在画面中的位置一一对应的立体声对白了,现在的标准是大部分对白都放在中央声道上,而不是每个镜头都与画面匹配。
然而,经过声像移位的对白(panned dialog)还是有它的用处的:
·创造尽可能逼真的意境。与画内对白相区别,画外对白通常要移到更左或更右。
·与其它对白有较大时间间隔的对白,以及离画面中心较远的人物语言可以移位。
·两个人物交谈时可能会采用稍偏离中心位置的方式,因为,在剪辑点处切换,稍稍的偏移比大范围的偏移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