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孔同步方式
最早的同步方法,片孔同步方式(sprocket hole sync),是把包含声音或画面的磁片和胶片分别装到不同的机器上,使片孔和机器的凸齿对齐,然后以同样的速率驱动所有的机器,从而获得同步。拍摄时,通过以市电频率锁定的同步马达驱动摄影机和录音机来实现同步。后期制作中,通过场记板找到正确的画格和正确的打板声,建立同步关系,然后进行剪辑。
即使是如此简单的系统也可能会出问题,但这与同步无关,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市电的频率不稳定,那就可能每次拍摄时的频率都不一样。即使同步得到保证,声轨上的频率也有可能因录音和还音时的市电频率的差别而改变。即使整个节目的时间偏移都一样,不会产生频率改变的问题,剪辑点处的偏移也会产生问题。
在20世纪的30年代,胡佛水电站(Hoover Dam)给好莱坞供电。发电机的速度经过校准,这是通过大水闸控制米德湖(Mead)流经涡轮的水量实现的。水闸以若干分钟为周期开关,以维持正确的平均速度。但发电机速度、还有市电的频率,在周期的一端时会稍高而在另一端时会稍低,平均起来得到正确的速度,使得市电控制的时钟保持准时。如果将周期高端时拍摄的镜头和低端时拍摄的镜头组接到一起,音符(musical number)上音调的变化就明显了。直到多年后全国都使用了同一个电网,要求所有的发电机组都要严格的同步,这时问题才得以解决。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这是个最令人头痛的问题。
后期制作中,系统要能够“跳摇摆舞”。也就是说,在需要同步时所有的系统都能够响应并执行进、倒带等指令。今天采用的方法叫双相驱动(biphase drive)。在双相驱动中,主导设备产生的双路信号,像投影仪上的流速计,给每个同步的机器指明了方向和速度。高速穿梭在最快的系统中可以达到正常还音速度的10倍以上。
可惜的是,各生产商之间的双相方式没有标准化。因此,通常不同厂商的设备是不能在一个系统里混用的。在不同的系统里每帧产生的相位锁定脉冲在2到100个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