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音调

第九节 音调

音调(pitch)的主观感受通常被认为与音符的基本频率是等价的。但事实上,除了频率之外还有另外几个因素也影响着音调。由于音调除了取决于主要因素的基本频率外,还受次要的声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没有工具能够测定音乐家的演奏是否合调。音乐家的演奏是否合调,必须由音乐专家来判断。

频率的客观度量和音调的主观度量之间有差别的另一个例子是去掉基频的声音。听觉感知将能使我们通过这个声音的谐频识别出它的基频并在听感中补充基频。主观上,人们在听“丢失了”基频的声音时,即使基频并不存在,也能和(声音里不存在的频率的)音调联系在一起。对于音符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但对于嗓音或其它声音有什么意义呢?尽管说话的嗓音不是歌唱声,但一般认为嗓音也有音调,提高音调会使嗓音更加女性化。用了声音拖拉的男演员的电影,可能会在后期制作中通过故意上调音调来改变他们的说话声。

另一个音调与非音乐声音相关的例子是循环音调(repetition pitch)。1693年,法国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nn Huygens)在楼梯旁被“附近的喷泉声音怎么会包含音调的感觉”的这个问题打动了。当直达声和一系列反射声一起被听到时,循环音调就出现了。反射声在时间上的均匀分布增强了某些频率,同时部分地消除其它频率。这是由于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作用的结果。因为音阶是规则的结构,反射声模式也是规则的结构,直达声的效果也是同样的结构。

把影片转成欧洲或别的地方的PAL制视频是音调偏移导致电影作品发生变化的一个例子。PAL制采用25帧/秒,而不是24帧/秒。因此,为了转成欧洲的标准,电影戏剧性地加快了倍,大约4%。还音速度的加快提高了声音的频率,也提升了音调。例如,达斯·瓦德(Darth Vader)在《星球大战》中,通过詹姆斯·厄尔·琼斯(James Earl Jones)促使音调的提升,使其听起来更温和。虽然一些影片在转录时,通过音调偏移补偿的装置进行声音的纠正,但这种补偿不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