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声器技术——立体声
在此,虽然也要使用多个传声器,但其目的就是提供一个统一的、覆盖整个表演的空间,而且,再现空间的声音大多都来自画面中间的一个单一声道。虽然,录音过程也可以说是以多声道的形式记录在载体上,但是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立体声道。因为,声道之间的关系没有按立体声方式建立。
使用立体声会产生单声道系统所没有的两种效果。第一是多点的空间定位。我们已经在第2章中看到了相关的描述,即声像定位会从心理声学上帮助区分不同的物体。因此,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观众可以将立体声中更为复杂的声道区分成各个声音元素;第二个效果就是空间感。再现扩散声场,比如某种程度的混响就是创造空间感。它已不是仅再现空间中的单一的某个点。
单声道系统的声像定位方面只能是在一个点上,也就是扬声器所在的位置上。通常它处于影片画面的中心,只能制作出一维的空间,也就是纵深的空间。这可以调整直达声与反射声的比率关系来实现。《现代启示录》的制作中使用了这种方法,使同一个演员的画外音区别于画内的声音——两者的混响量被戏剧性地改变了。[5]另一方面,立体声为银幕上的声音更为真实地符合画面的空间要求提供了可能。在电影声音中,目前放映的标准是5.1声道[6],它不同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双声道立体声。5.1声道是:
·三个前置声道依次放在画面的左、中、右位置。
·安置在观众席左右两侧的两个环绕声道。
·超重低音声道(正常声道音量的1/10)。
最早的立体声实验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完成的,当时使用了3个声道。在英国,则集中到2个声道上。50年代立体声技术应用于电影,包括3个声道和一个观众席上的“效果”声道。当立体声进入家庭时,声道的数量缩减为2个。因为,对于留声机唱片槽纹的几何空间所能存储的声音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尽管“立体声”是两个声道的说法流传很广,但是在当前,以5.1声道为标准的电影声音当中,立体声至少是指左、中、右以及环绕四个声道。
立体声录音的三种主要方法:
·间隔传声器(spaced microphone)。通常它是全指向性的。跨过声源,分布在声源两边,从左到右的间距由声源的尺寸大小决定。但两只传声器之间的距离不会大到能产生不连续的回声的程度。这种方法基于声音到达两个传声器的时间差和电平差。双声道录音通常使用3个传声器,位于中间的传声器的输出,平均分给左、右声道。这样,位于乐队中间部分的声音不会在透视感中听起来比左右部分的声音要远。[7]
·多指向性传声器(coincident or near-coincident directional microphone)——使用空中物理位置很接近的几个传声器的综合极性来区分声道。这种方法主要基于传声器之间的电平差,因为时间差由于两只传声器的距离非常近可以忽略不计。有很多种这样的方法,后面将进一步地介绍它在有关电影声音录制中的使用方法。
·人工头录音(dummy head recording)。把传声器安置在解剖学意义上的头部耳道的正确位置。当用耳机听的时候,大多数方向的声音空间再现是十分宏壮的。然而,源自正前方的声音却像是从头颅内传来的。这就是使用耳机听音时,录音中的人声似乎定位在两耳中间的效果。把人工头录制的声音转换成适合在扬声器中还放的声音,已被证明是非常棘手的。而且,没有可以完成这一转换的方法来使人工头录音成为立体声录音的主流。
在立体声时代初期,用间隔传声器录制声音还处于实验性阶段。由于第2章所描述的立体声分离的剪辑问题与多传声器录音一样具有不灵活性。因此,这个方法已经不再使用了。使用这个方法录音的电影《俄克拉荷马》(Oklahoma!),在当时赢得了奥斯卡的声音大奖。
当涉及音质和声像定位的精确性问题时,间隔传声器是有缺陷的。因为,这种空间间隔使大量的时间在两个传声器声道之间拖延。其中有两个问题:
·如果把各声道中在时间上分散的输出信号混合在一起时,比如,混录成单声道的声音,传声器之间的时间延时会引起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于是便能听到频率间的噪声,这叫作梳状滤波效应(comb filtering)。这是因为立体声间隔传声器的单声道兼容性(mono compatibility)不够好。
·即使将声道进行电子混合,也会产生一个关于相长和相消干涉效应的问题。因为,声源通过声轨传到耳朵的三角测量时会产生时间差。
尽管由于间隔传声器存在着很大的复杂性,而不常用于主流的电影及电视节目的声音制作。但是,它仍被视为一种流行的立体声录音技术。
就电影声音而言,间隔传声器更多地用于音乐录音、以及一些需要立体声效果的音响的录制。一体化传声器的录音技术由于具备使用方便的技术特点,所以经常被用来录制动效。这种方便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尽管用到多个传声器,但它只有一个主要的拾音位置,所以比较容易拾音。此外,将整个立体声传声器组整体移动,这对于间隔传声器来说则比较困难。
还有一种特别应用的技术叫作M-S制(mid-side)立体声技术。这种技术使用两个一致的传声器,一个是面向前方的心形或者超心形指向传声器,一个是面向两侧的8字形指向性传声器。这两个传声器上下叠放,形成一个传声器的组合。这个传声器组合放置在声源的前面,正好在心形(或者超心形)指向的中心,同时也是在8字形传声器的无效区域。记住,8字形指向性传声器两侧的相位是不同的,这样就可以理解以下的操作:两只传声器输出的总和混到左声道(如果8字形传声器的相位是向左的),并在右声道产生不同的结果(相位相反,很容易通过电子手段纠正)。这是一种很容易与单声道缩混兼容的方法。因为,如果把这两个信号按照1∶1的比率进行电子混合,你会得到面向前方的传声器输出。第二,还音时它不会产生梳妆滤波效应。因为在左右声道之间没有时间差。
在杜比立体声系统中或Ultra立体声系统中使用矩阵解码器对声音的解码非常重要,它是录制音响效果的首选方法。
M-S制的立体声录音,几年前曾经被尝试用于所有有对白的镜头的拍摄中,结果失败了。录音师总结时认为样片听起来效果很好。但是,前面提到的立体声轨的剪辑问题却导致了同期声轨在立体声中不能用,而在单声道系统中则不成问题。
所以,尽管立体声的录音领域很广泛——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但在电影制作这个特殊的领域里,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则有着特殊的规定:间隔的全指向性传声器主要用于音乐录音;一体化传声器则用于音响效果的录制。必须指出,有很多影片在后期中把单声道的声音做成复杂的立体声,也就是把原始单声道声源增加一些立体混响声来产生一定的空间感。尽管这不会满足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对真正立体声的要求,但是这也是今天最常用的方法。无论是在同期还是在ADR的后期录音中,声音中的单声道部分主要是对白、动效以及一些“点”声源的效果。其它效果,特别是环境声、音乐声通常都是用立体声录音技术录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