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打板

第八节 打板

前面所述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保证精确的同步,也就是说,每格声音与画面都会保持准确的同步,但还是少了一些东西——即同步起点的绝对位置,这就是“打板”(slating)。这种方法已经应用了65年之久,至今人们仍然习惯用它来作为同步的起始点标记。而后,剪辑人员(通常是剪辑助理)在磁带已经转成磁片后,可以通过卷绕“洗印样片”(printed take)来取得同步位置,即把画面和声音放置到同一套轮轴上,然后,利用“打板”画面中板合上的那一格与“打板”时声带录下的打板声建立起准确的同步点。如此这般,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接下去,剪辑师会给声音或画面插进牵引片,[5]或者根据需要,把声带头部或尾部多余的部分剪掉,这样每个镜头的声音和画面都可保持同步。因此可以说,只要有声音和画面,就可以进行同步剪辑,而无须当心同步问题。

img

图7.1 录制用于还音的现场声(即用于口形同步的信号)时需要两台录音机,一台用来还音,即播放各种声音或音乐作为参考,另一台拾取现场声,包括“板声”等声音。还音录音机设成还音状态,而录制现场声的录音机必须录下同步基准信号。这样,同步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如果由于某些摄影机的画幅或焦点的原因,不能拍摄“打板”画面,则可以用打“尾板”(tail slate)的方式来替代。尾板的使用是为了表明一个节目段落已经结束,在使用时要把“拍板”倒过来打。这样从视觉上就让人对“尾板”有了清楚的感性认识。

“拍板”(clapperboard)的使用,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时一用到“拍板”,就会使人感到挺真实的事情搞得像是在演戏一样,但实际上影片所需要的却是一种真实的自然之感。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又发明了一种声音较小的无噪声打板(bloop slating)。无噪声打板器是一种可以发出特殊的、可识别音调的振荡器,它可以外接在录音机上。当录音机需要与摄影机保持同步时,打板(blooping)可以与摄影机上的小灯发亮时间保持同步。“打板”包括开启摄/录指示灯、并同时触发振荡器[6]。同时必须有一种可以识别各个镜头的方法。比如可以在胶片边上拍上顺序号码,同时在录音磁带上报出这个号码,以取得同步。这样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根据同期录音和摄影场记单,就可以方便地挑选出各盘磁带及相应的画面。

第三种提供绝对基准的方法是SMPTE时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