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原则(格式塔原理)
1930年,在德国工作的一些心理学家,在测试传统心理声学时得出结论,应该有更加全面的测试方法来了解人类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包括后面提到的方法。他们认为有必要把听觉对象分解成外形和底色(ground)。外形和底色是从绘画中引申而来的词汇。
1)相似性
如果声音在音调、响度、音色和定位上都相似,在一个叫作“听觉流”(auditory streaming)的过程中,声音可以被组合成“感觉流”(perceptual stream)。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它的运用原则是把各种声音组合在一起以便得到一个合成的效果。我们把这个合成效果当作一个特殊的听觉对象来对待。《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声音就是由多种声音的组合而成的。恐龙叫声中的大部分声音成分是现有的动物声音,经过修饰后合成到一起。这个合成的过程必须考虑到用于合成的各个声音元素的相似性,以便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声音。
2)良好的延续性
相互关联的声音之间的平滑变化,很可能是因为声音是由一个声源产生的,而生硬的变化通常意味着声源已经是不一样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背景噪声例子在这儿也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如果一个场景内两个镜头的背景噪声不匹配,那么,在画面切换时,把声音进行叠化处理会比硬切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这样,就提升了声音的延续性。
3)共同的命运
如果一个声音的两个成分在同一时间上产生了相同的变化,它们就会被组合在一起,并且听起来像是一个声音。这和先前提到的振幅或频率相关联的变化本质上是一回事,但完形心理学家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共同的命运(common fate)。
4)从属关系
人的听觉系统在听多重声音时会遵守这样一个规则,即一个单独的元素只能形成声音流的一部分。
5)闭合
倘若不是很明显的话,一个被间歇地掩蔽的不连续声音在听觉上还是连续的。比如一个有背景音乐的场景,长度不对,需要通过编辑来修正。现在音乐给剪辑点作出了许多限制,为了找感觉、旋律、节奏、拍子、管弦乐编曲等等,都必须考虑到匹配问题。这使剪辑变得几乎不可能,但如果场景中有一个较响的音响,就可以在响声覆盖音乐处做剪辑,这里剪接之处被掩蔽效应掩蔽了。如果音乐中的不连续性不是很明显,音响足够高和足够响时,闭合就会起作用,使剪辑点变得天衣无缝。
6)注意听觉流
通常每次听众注意到一个听觉流时,对于听众来说,听觉流或听觉对象就会突出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某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声音。有趣的是,不同的听众会注意到不同的听觉流,至少有时会这样,听若干遍之后听众会发现,他们注意到节目中各种各样的听觉流。瓦尔特·穆驰(Walter Murch)是《现代启示录》的声音设计师,他用了不同的术语解释这个理念。他认为,耳朵能够听清楚同一时刻五种声音中的一种,因此,他赞成最多达五种的前景声音流同时产生。如果同一时刻的前景声音更多,听众就不大可能把它们分离成独立的声音流。
形成听觉流可吸引注意力。或许观众听对白的必要性对影视声音来说是最恰当的例子。对白可能会遇到语言的可懂度问题,因为音响和音乐可能会对语言产生干扰。电影制作者有时甚至会故意那样做,即便如此,听众要听语言,他们会尽量集中注意力来形成对白流,当这个过程由于音响和音乐的掩蔽效应而受阻时,他们会很不高兴,较差的声音系统和室内声学环境会加重这个问题。
听觉流的形成受视觉信息的影响很大。可能好莱坞电影中最简单的声音定义就是:“看到汽车,听到汽车”,也就是说,屏幕上看到的、所有我们认为会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应该发出声音。对于首次听到的影片,我们不了解的是,声音剪辑师是否是有意识地录制、剪辑、混录那部分音响来表达屏幕上的物体。
7)多种意义的效果声
影视声音从概念上来说,是和画面一起出现的,并且声音和画面是相互影响的。正如我们所知,画面对声音定位有影响,声音对画面也有影响。大多数人看到一个复杂的声轨保持分离的场景时,都会对以下现象感到惊奇:即画面在多种声音同时出现时的运动,要比一种声音出现时看起来快多了。有一则例子,《星球大战》中的标题在没有声音时,看起来花了一段长长的时间无精打采地在屏幕上往上滚动,但当有主题音乐伴随时,却像行军一样快。
画面屏幕的大小也对动作所表现的速度有影响,较大的画面屏幕与较小的编辑屏幕相比,可能由于对大脑产生了更大的刺激,看起来动作变得更快。因此,在小型编辑系统上进行无声编辑决不是个好主意。因为,当给画面加上声音并且屏幕更大时,与在剪辑室里相比,节奏好像难以置信地加快了。
专门的主题公园使用一体化的电影、电视、声音、动作或其它类似的刺激物来达到近似的效果,但他们并没有研究到常规电影和电视中细节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