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带录音中的美学因素

第十三节 磁带录音中的美学因素

通常我们在考虑磁带录音时,我们不会考虑录音本身物理变化的美学因素,而更多的考虑是声音素材被录制下来以及声音素材在多条声轨上的安排。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问一个专家一个好的录音系统的定义是什么,回答一般都是无损耗地记录下输入的信号并且之后能原汁原味地输出。虽然传统模拟磁带录音的缺陷对记录的声音素材有美学上的影响,但还是有一些解决办法的。

在20世纪的60年代后期,随着压缩扩展降噪系统的大规模应用,第一个解决方法就出现了。对于其达到的10到15dB的降噪量,一些用户反映:

·声音缺乏空间感。这是一种声音在空间环绕的感觉。

·声音晦涩而不生动。

随后发现,这些都是磁带的本底噪声带来的问题。磁带的本底噪声与声音的通道是不相干的。因为,它是由完全随机的信号形成的。在声音系统的多个声道上出现的随机噪声,事实上使声音变得更有空间感了,因为由这类噪声发出的声音给两耳的感觉显然是不同的。还有,给没有噪声的信号稍微加点噪声可以使声音明亮一点,在某些情况下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给声音信号加噪声实际上改善了声音。然而,这种想法是经不住多轨录音的需求和推敲的。当声道数目每翻一番伴随而来的是信噪比3dB的降低。要是没有采用压缩扩展降噪系统的话(按照今天的制作标准的声轨数目),我们会被“淹没”在噪声里。

第二个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随着数字录音机的面世而出现。更确切地说,数字录音先天就不易失真。与模拟录音机相比,在数字录音机的范围内,峰值一般不会超过满刻度值。然而,在音乐演播室中,一些用户认为新型录音机所录的声音缺少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实际上是他们在模拟系统中录进去的噪声。线性脉码调制(PCM)数字音频系统突然过载,使得信号一超出满刻度,我们就能听到失真。而模拟失真,在开始时有个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的电平范围内失真越来越强。这种“枕形”的过载效应正是一些人想从录音机里得到的效果。模拟磁带在高电平时以一种失真的方式压缩了信号。虽然录音并不会一定遵循以上的说明,但是这是个真实的效应。瞬时峰值在电平上可以通过模拟磁带的饱和状态得到限制。因此一定程度上,模拟录音机可以在相等或更少失真的情况下记录比数字录音机更响的信号。这个因素,加上数字录音机相应的高额投入,使得模拟多轨录音机在音乐制作中沿用至今。数字录音机承包商知道他们的机器在测试性能上更先进,但有时用户却宁愿使用模拟系统,以利用过载的“缺点”进行良性限幅。因此,技术上的美学因素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