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频率掩蔽

第七节 频率掩蔽

较响的声音会掩盖较轻的声音,尤其是频率相近的声音,这种现象叫作频率掩蔽(frequency masking)。为了在同一个时刻内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把声音在频率上分散开来是很有效的,因为这样就把频率掩蔽效应降到了最小。编导和作曲家采用为不同的音响和音乐选取不同频率范围的策略,就是为了尽量减小频率掩蔽效应带来的困扰。

在低电平区,频率掩蔽效应集中在掩蔽声周围较狭窄的频率范围内(较响的声音是掩蔽声)。当声音电平提高时,掩蔽声的掩蔽效应会更明显,并且,掩蔽效应在高频段上要比低频段更明显。因此,随着声音电平的提高,掩蔽效应有向上发展的趋势,声音电平越高,效应越明显。声音编辑有时需要利用掩蔽效应。比方说,我们有一个某场景的相当好的同期录音,演员及其它方面的表现都很好,但有一个瑕疵,在场景里两个镜头之间背景噪声有个较明显的变化。如果场景拍了一天并且不是按顺序拍摄的,噪声电平又一直在变,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背景噪声的变化在拍摄时很难注意到,但当上午拍的镜头与晚上拍的镜头接在一起时,剪辑点处的变化就听得出来了,室内声响即背景噪声的变化破坏了场景的整体感。为了清除这类背景噪声,混音师会在后期制作中采取不同措施,但在剪辑点处很可能还会有残余的变化。

img

图2.4 频率掩蔽:一个中心频率在400Hz左右的窄频段噪声掩蔽了相邻频率的声音。在噪声电平提高的情况下,对高频的掩蔽尤为明显。这些曲线以起掩蔽作用的噪声声压级标明。换句话说,某个频段中心频率为400Hz的噪声,只要给定声压级,就可以确定被掩蔽的部分:任何在曲线之下的频率成分都会被掩蔽。本图源于Egan,J.P.和Hake,H.W.的《关于简单听觉刺激的掩蔽模式》(On the masking pattern of a simple auditory stimulus)一书,J.Acoust.Soc.Am.22,622~630页。

为防止观众听到剪辑点处微小的背景声变化,我们可以利用第二条声轨,与第一条同时运转,录下经优化调整的环境声,然后混到后期声音里面。环境声连续的特性,以及在掩蔽实录背景声方面的作用可以使得剪辑点处的声音过渡平滑而且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