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特点

二、主要特点

《规划纲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了战略性、系统性、指导性、操作性,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突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当前,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维护人民健康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难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也不可持续。因此,《规划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提出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统筹应对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2.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规划纲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家战略,充分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阶段目标相衔接,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相衔接。同时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从全局高度统筹卫生健康、教育体育、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城市治理、食品药品、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领域政策措施,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发展道路。

3.目标明确可操作。《规划纲要》围绕总体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等方面设置了若干主要量化指标,使目标任务具体化,工作过程可操作、可衡量、可考核。据此,《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中国“三步走”的目标,即“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展望2050年,提出“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长远目标。

江西省以《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省情,制定并发布《“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体现江西特色,坚持补齐短板,挖掘优势,扩大了中医药的篇幅,加强了中医药产业、中医药服务体系、文化传播、中医药健康旅游和国际交流等内容,增加了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内容,增加了有关“血吸虫病预防控制”“适量运动”“低收入人群健康”“智慧医疗”等方面内容,体现了江西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特点。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编制过程既坚持以《规划纲要》为规划蓝本,主体结构、重大政策措施保持一致;又注重结合江西省基本省情、健康水平、健康环境、健康资源以及江西中医中药、绿色生态的比较优势,不生搬硬套《规划纲要》,适当增加完善丰富有江西特色的维护人群健康的内容。

2.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由于《“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纵向跨越15年,既要前瞻性地考虑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健康科技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因素,规划的发展、目标、任务与现实状况之间留有较大发展空间;又充分考虑江西省客观实际,着重结合《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现有“十三五”专项规划、现行政策措施相衔接。

3.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制定三个五年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健康领域政策措施的源文件,既体现“纲要”的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尽可能选择终极性、结果性指标;又体现“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各项指标可考核、可评估。同时,根据新时代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规定可适时对规划目标和任务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

4.专业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针对“健康”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健康因素既有遗传和生物学、生活方式等个体因素,也有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等环境因素,还有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的词义从单维拓展为多维,既考虑医疗卫生是保障健康的因素,着重规划好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又考虑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等宏观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同效应,将维护人民健康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体育健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旅游发展、健康产业等影响人群健康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