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五、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已成为个人获得美好生活的前提保障。

知识点

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指居民对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的知晓情况、认可程度、行为变化等。

(一)行动背景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目前,江西省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0.8万人。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

(二)行动任务

——个人和家庭健康管理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追求心身共同健康。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时疏导情绪,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发生。

知识点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2.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3.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4.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

5.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6.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7.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8.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9.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10.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避免使用吸烟、饮酒、沉迷网络或游戏等不健康的减压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倾诉与求助。

3.重视睡眠健康。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按规律作息。出现睡眠不足及时设法弥补,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

4.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选择并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在出现轻度情绪困扰时,可结合运动促进情绪缓解。

5.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一过性的或短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可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消除,不用过分担心。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可以通过药物、心理干预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

知识点

如何判断患有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2周以上,可能患有抑郁障碍;突然或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害怕、恐惧,常伴有明显的心慌、出汗、头晕、口干、呼吸急促等躯体症状,严重时有濒死感、失控感,如频繁发生,可能患有焦虑障碍。

6.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可以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寻求专业帮助。

7.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诊断精神疾病,要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专科门诊。确诊后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精神类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行任意服用。

8.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要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提高患者心理行为技能,使其获得自我价值感。

9.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当与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时,不采用过激的言语或伤害行为,积极沟通解决,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社会参与任务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对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减轻患者心理痛苦,促进患者康复。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提供科学睡眠指导。鼓励相关社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对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开展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2.发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作用,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推广中医心理调摄特色技术方法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3.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其他用人单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鼓励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学生)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

4.鼓励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及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为空巢、丧偶、失能、失智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政府主要职责

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动漫等形式,组织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

2.依托城乡社区综治中心等综合服务管理机构及设施,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设立市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服务机构。

3.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力度,推进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完善人事薪酬分配制度。逐步将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

4.各级政法、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单位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到2030年年底,8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5.重视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卫生健康、政法、民政等单位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相关部门推动建立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

(三)行动目标

续表

(四)行动实践

江西省紧紧围绕精神心理卫生这一主线,结合平安江西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一体化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一是扎实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平安江西建设考评内容,压实属地工作责任,推进社会心理服务目标任务落实。印发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组工作年度要点,部署落实18项具体任务。二是做实做细重点群体心理服务。在南昌大学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大学院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做法。实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举办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直播活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后重点人群心理干预,提高其精神心理卫生水平。三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会同江西省委政法委正式开通启用江西省社会心理服务热线“966525”,做好来电接听和危机干预。将服务热线作为上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并组织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赴疫区一线指导隔离点心理疏导服务工作。理顺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管理体系,将心理咨询师协会主管单位变更为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