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

一、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

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验”的特点,这些优势十分契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医药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迎合了当代社会对绿色医药、传统医药的需求,注重中医养生和疾病预防,对于全面提高居民体质意义重大。江西省印发《江西省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0—2030年)》(健康江西办发〔2020〕12号),大力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传播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知识点

什么是治未病?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它符合目前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二是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三是愈后防复。

(来源:学习强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每日科技名词)

(一)行动背景

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其中纳入了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这是传统医学首次被纳入主流医学分类系统,中医药不断获得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更多的认可。2022年3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6]。中医药健康理论和技术方法重在从整体上动态把握、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态,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中医药的健康理念早已扎根民间,是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成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基因。

当前,我国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总体仍比较低。根据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只有13.39%,即每100个15—69岁的人群中,仅13人具备基本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反映出居民经常性地使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并将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和知识用来指导健康行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详细介绍了中医基本理念、常用养生保健内容和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是公民应该掌握的中医药健康知识和技能。

知识点

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指个人获取和理解中医药健康知识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以及对中医药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二)行动任务

——个人和家庭健康管理

1.情志养生有助于身心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知识点

常用中医养生保健内容: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时令养生、经穴养生、体质养生。

2.寓医于食。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知识点

药食同源:指医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3.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选择怎样吃,怎样起居,怎样度过一年四季,怎样保健。

4.养生有道。《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中推荐了叩齿法、闭口调息法、咽津法、搓面法、梳发法、运目法、凝耳法、提气法、摩腹法、足心按摩法等十种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社会参与任务

1.征集推广一批优秀的中医药文创产品、中医药文化标识、影像记录片,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中医药健康文化产品、技术手段、养生方法等,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

2.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鼓励社会力量以名医、名药、名科、名术为服务核心,提供流程优化、质量上乘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促进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和门诊部(中医馆、国医堂)等机构做大做强,实现跨省市连锁经营、规模发展。

3.在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特殊时间段,依托新媒体手段开展正确的中医养生文化知识宣传,规范中医药宣传工作。

——政府主要职责

1.组织中医药专家走进校园,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中医药文化公开课、中医非药物治疗体验、中药材辨识、中医药保健功法练习等,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规范化。针对教师群体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帮助教师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2.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构建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健康档案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跨医院的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3.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治未病中心(科),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推动中医药与养生融合发展,建设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4.热敏灸技术是江西省中医药原始创新成果,在防治疾病、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覆盖全省的热敏灸服务体系。做大做优江西热敏灸医院,将其打造成三级甲等医院;做强做实热敏灸联盟,实施“热敏灸+”推广计划,力争热敏灸联盟在省内覆盖80%的县(区),将热敏灸技术推广纳入中医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指标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热敏灸服务能力,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热敏灸服务网络。

5.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

(三)行动目标

(四)行动实践

积极发挥江西省中医药优势,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以中医药产业为支撑、以振兴中医药事业为目的,进一步传承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着力打造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行动。开展“千名医师讲中医”系列活动,接续举办第三届“杏林杯”中医经典知识竞赛,与江西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健康服务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在名校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了适应性强、契合度高、传播力广的中医药文化科普课程,推进上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二是积极推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印发《2020年热敏灸产业发展进展情况》,2021年遴选确定建设一批基层热敏灸综合服务区。印发《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在江西省择优遴选12家单位开展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南昌市组建了涵盖87家单位的南昌市治未病中心联盟。三是开展“互联网+中医药”健康医疗行动。推进中医药服务与信息化融合,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拓宽中医药服务覆盖面,通过网页、微信小程序、APP等方式积极提升预约诊疗和预约检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