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学生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础。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在整个民族的体质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引领整个民族体质健康的正确方向。
知识点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
(一)行动背景
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监测结果,2021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达到了33%,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总体实现国家防控的目标。截止到2021年底,江西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从2018年的49.4%下降到48.3%。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此外,随着成长发育,中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发展逐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因此,在此期间有效保护、积极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二)行动任务
1.科学运动。保证充足的体育活动,减少久坐和视屏(观看电视,使用电脑、手机等)时间。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知识点
正确读写姿势“三个一”: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胸部离桌子一拳,书本离眼睛一尺。
2.注意用眼卫生。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养成健康用眼习惯。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不在走路、吃饭、躺卧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下看书或使用电子屏幕产品。
3.保持健康体重。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在两餐之间可选择适量水果、坚果或酸奶等食物作为零食。足量多饮水,首选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4.了解传染病防控知识,增强体质,预防传染病,特别是预防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5.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促进心理健康。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适当宣泄,可以通过深呼吸或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画画、踢球等方式,或向父母、老师、朋友等寻求帮助,还可主动接受心理辅导。
6.合理、安全使用网络,增强对互联网信息的辨别力,主动控制上网时间,抵制网络成瘾。
7.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发生龋齿及时提醒家长陪同就医。掌握伤害防范的知识与技能,预防交通伤害、校园暴力伤害、溺水、性骚扰性侵害等。远离不安全性行为。不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
——家庭健康管理
1.通过亲子读书、参与讲座等多种方式给予孩子健康知识,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2.注重教养方式方法,既不溺爱孩子,也不粗暴对待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3.保障孩子睡眠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减少孩子近距离用眼和看电子屏幕时间。
4.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确保孩子每天在校外接触自然光的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鼓励支持孩子参加校外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
5.建议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屏幕产品。
知识点
儿童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注意事项:非学习目的的电子屏幕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建议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6.切实减轻孩子家庭和校外学业负担,建议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课外培训。
7.保障营养质量。根据孩子身体发育情况均衡膳食,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8.随时关注孩子健康状况,发现疾病早期征象时,及时咨询专业人员或带其到医疗机构检查。
——学校健康管理
1.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2.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坚决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统一考试次数。
3.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为学生提供符合健康要求的学习环境。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
4.中小学校要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午、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教师要督促学生读写时坐姿端正。
5.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
6.根据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设置相应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7.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8.加强医务室(卫生室、校医院、保健室等)专业力量,按标准配备校医和必要的设备。严格落实学校入学体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减少学校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等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发生。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
9.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
——政府主要职责
1.制定健康学校标准,开展健康学校建设。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中小学普遍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2.加强现有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按照标准和要求强化人员和设备配备。保障师生在校用餐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加强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坚决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每年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配备、电子屏幕产品等达标情况开展全覆盖专项检查。
3.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网络、数据收集与信息化建设。
4.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各类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冬(夏)令营、训练营和体育赛事等。
5.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鼓励研发优秀网络游戏作品,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6.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与学校负责人奖惩挂钩。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三)行动目标

续表

(四)行动实践
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始终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江西省在抓好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推进“六项工程”,大力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一是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工程。开展“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板报、海报、家长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结合“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国爱眼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时机,邀请医疗专家进校园,为师生开展健康知识科普讲座、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册等。二是开展学生体质提升工程。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通过明察暗访,督促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了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卫生习惯。三是开展健康教师培养工程。加强体育、健康教师、校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组织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保健教师队伍培训,2021年共培训体育、健康教师、心理教师2000人。四是开展健康环境整治工程。积极丰富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师生健康管理转变。开展全省学校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形成了政府推动、全员参与、协同推进、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健康环境整治的重要举措。五是开展学生视力保护工程。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大力开展健康用眼科普、视力普查监测、体质健康提升、课业减负提质、视觉环境改善、电子产品限用、近视防治干预、全面防控协同等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行动,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六是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程。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经营行为、学生在校就餐管理等制度要求,98.7%的中小学校落实了学校校长陪餐制度,积极改善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大力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