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群健康促进类三 “卫教融合”促学生健康
一、工作背景
为推进中小学生健康促进,健康九江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通过组织教育和卫生健康专业人员共同编制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年级的分层级健康教育课案,利用学校电教教学渠道,输送到全市中小学课堂,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校、家庭互动开展,提升教学质量。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挂帅,建立合作和督导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康九江建设工作委员会将“健康教育进校园及课案编写工作”列为2021年工作重点及“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由健康九江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挂点督办。二是强化部门合作。健康九江办公室派专人做好部门协调,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联动7家市直医院、5家市直学校、健康促进、电教、教研等部门60余名医疗、教育专家联合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案编写、视频录制及推广,形成政府、医院、学校、家庭四方合作机制。三是强化督导调度。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学校和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考核约束机制,对《健康江西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涉及中小学健康促进指标定时进行监测和调度。
(二)市县联动,组建名医师健康教育团队。九江市卫生健康部门通过“1+10+100”的模式,建立“名医(师)健康教育领衔人工作室”,形成1位名医(师)健康教育领衔人培训10位医生、教师(助教)带动100名“健康九江”志愿者,建立市县乡联动的健康教育推进体系。名医师健康教育团队定期培训学校校医或保健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三)专业引领,编制健康教案和录制视频。九江市教育部门遴选了学校急需的涉及5个学段共45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名医(师)中小学健康教育领衔人工作室成员编写课案和制作PPT。课案通过《健康九江》内刊出版《健康九江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案》,制作电子书,录制医疗专家25分钟视频微课。视频微课上传到九江教育云平台和九江健康促进中心健康教育网站,供免费下载、观看。
(四)三维互动,推进健康课案使用。一是线上与线下互动,讲授健康教育课程。健康教育教师通过教育专网连接九江教育云平台,将健康教育课程快速稳定地同步到班级,互动开展授课。全市市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网络渠道快速访问、下载、学习。二是课堂与基地互动,增强课堂知识转化。市级建立“妇幼健康教育促进基地”和“市抗疫展示馆”,湖口、修水等县区均建立健康教育基地,健康教育课程在基地播放。医疗单位联合学校在基地分别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现场观摩和教学。三是课内与课外互动,组织家长志愿传播。医疗专家专门编写、录制适合小学、中学的2节健康教育家长课程,市教育局组织各校对家长开展专题健康教育的培训;同时,要求学生将健康教育视频微课带回家与家长共学,提升家长的参与度和健康教育的知晓面。
(五)监测督导,提升健康教育质量。名医(师)健康教育领衔人工作室根据编制中小学健康教育考核题库,由市教育局教科所编制监测问卷,对市直及各县(市、区)各校分年级进行学期末健康教育效果测评。考核结果作为督导《健康江西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小学健康促进考评指标的辅助手段。
(六)媒体宣传,扩大健康教育传播。九江市卫生健康委出版《健康九江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案》后,免费赠阅1800册给全市中小学使用,并在“健康九江”APP发布后,供市民免费查阅。《九江教育》内刊全面推广课案,指导教师使用。九江日报社、九江电视台对课案的使用和录制展开宣传。
三、推进成效
(一)建立名医健康教育联动推进模式。在市、县、乡建立“1+10+100”三级健康教育促进模式,有效推动了名医(师)健康教育科普联动团队建立,团队的功能涵盖健康教育、视频录制、教学PPT制作、宣传推广、考核督导等。
(二)出版医教融合专业健康教育课案。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纲要》,组织医疗专家结合临床病例,在江西省率先编写出版有指导意义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案。
(三)形成全维互动健康教育局面。健康九江教育课程通过新型云、网、端、堂、家的架构方式,实现九江市1862所中小学80万名学生和教师、家长的健康教育全覆盖;每期《健康九江中小学教育课案》电子书的阅读量达到10万+的显示上限,总阅读人数达到280万人次;课堂和基地教学实现持续互动。
(四)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体质增强。九江市中小学校均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值100%),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普遍反映新型的健康教育课讲授模式专业、易懂,实地观看更有印象。学生体质增强,九江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由2020年的49.94%下降为2021年的48.82%。(健康九江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专家点评: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本案例发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建立“1+10+100”健康教育促进机制,联合多部门共同打造课案,采取多平台互动、线上教学、线下体验、身份互换、活动参与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小手牵大手”,增强群众参与感和认知度,提升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覆盖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中小学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