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癌症防治行动

二、癌症防治行动

癌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癌症防治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重要内容[4]

(一)行动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广泛流行和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的逐渐累积,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80万人,死亡人数约229万人,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国际经验表明,采取积极预防、早期筛查、规范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

知识点

男性癌症发病率前十: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白血病、膀胱癌、脑癌、胰腺癌。

女性癌症发病率前十: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胃癌、肝癌、子宫体癌、脑癌、食管癌。

(来源: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6年登记资料)

(二)行动任务

——个人健康管理

1.尽早关注癌症预防。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建议每个人尽早学习掌握《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积极预防癌症发生。

知识点

致癌因素有哪些?包括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吸烟、肥胖、缺少运动、不合理膳食习惯、酗酒、压力过大、心理紧张等都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来源:《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

2.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平衡膳食、科学运动、心情舒畅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生。如:戒烟可降低患肺癌的风险,合理饮食可减少结肠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和胃癌的发生。

3.减少致癌相关感染。一些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人乳头状瘤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等)是会传染的。通过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接种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关的细菌和病毒,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

4.定期防癌体检。规范的防癌体检是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建议高危人群选择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定期防癌体检,根据个体年龄、既往检查结果等选择合适的体检间隔时间。

知识点

防癌体检与早期癌症发现:使用胃肠镜可以发现消化道癌;采用醋酸染色肉眼观察/碘染色肉眼观察、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或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可以发现宫颈癌;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以发现肺癌;超声结合钼靶可以发现乳腺癌。

5.密切关注癌症危险信号。出现相关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知识点

癌症危险信号有哪些?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的异常肿块;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身体出现哽咽感、疼痛等异常感觉;皮肤或黏膜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听力异常,流鼻血,头痛;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等。

6.接受规范治疗。癌症患者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不要轻信偏方或虚假广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7.重视康复治疗。要正视癌症,积极调整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以达到病情长期稳定。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可以在医生帮助下通过科学的止痛方法积极处理疼痛。

8.合理膳食营养。癌症患者的食物摄入可参考《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食物、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摄入。不吃霉变食物,限制烧烤(火烧、炭烧)、腌制和煎炸的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在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注意粗细搭配,适当多吃鱼、禽肉、蛋类,减少红肉摄入;对于胃肠道损伤患者,推荐制作软烂细碎的动物性食品。在抗肿瘤治疗期和康复期膳食摄入不足,且在经膳食指导仍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时,可积极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社会参与任务和政府主要职责

1.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比较成熟的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等重点癌症,根据国家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重点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实施方案。

2.根据国家工作场所防癌抗癌指南,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场所致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评价和个体防护管理工作。

3.制定并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创新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中医癌症诊疗模式,提高临床疗效。做好患者康复指导、疼痛管理、长期护理、营养和心理支持,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重视对癌症晚期患者的管理,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

4.开展癌症筛查、诊断、手术、化疗、放疗、介入等诊疗技术人员培训。推进诊疗新技术应用及管理。提升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推进癌症中心网络建设,加强基层能力,提高癌症防治同质化水平。

5.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及慈善救助等制度间的互补联动和有效衔接,形成保障合力,切实降低癌症患者就医负担。

6.建立完善抗癌药物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抗癌药物纳入医保目录。

7.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癌症筛查,继续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针对农村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开展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和肺癌等重点癌症的集中救治。

8.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所有县区开展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工作,定期发布省级肿瘤登记报告。促进省级癌症大数据平台建设,建成覆盖全省的癌症病例登记系统,开展癌症临床数据分析研究,为癌症诊治提供决策支持。

9.针对目前癌症防治攻关中亟须解决的薄弱环节加强科技创新部署。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强化癌症防治的基础前沿研究、诊治技术和应用示范的全链条部署。创建省级癌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其协同网络在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方面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提升癌症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

(三)行动目标

(四)行动实践

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癌症“防、筛、管、治”一体化综合防治行动模式。一是规范筛查技术。积极推动省癌症中心印发《江西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规范癌症筛查诊疗技术。大力推进市级癌症中心建设,完善三级癌症防治体系,举办慢病健康管理—癌症筛查与早诊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充实基层肿瘤防控技术力量。二是普及健康知识。以癌症防治宣传日为契机,邀请了省直医院20余位专家参与在线患教,开展了网络科普短视频大赛,发布江西“肿瘤防治宣传周”宣传片,举办“预防肿瘤动起来”科普,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肿瘤防治宣传月”活动,让百姓免费获取专业的癌症防治知识。三是加强筛查行动。积极开展城市癌症筛查、农村癌症筛查和妇女两癌筛查行动,做到对肿瘤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完善肿瘤登记和死因监测报告制度,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履行肿瘤登记和死因监测报告职责,推进死因监测系统与公安、民政等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