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影响因素控制类四 全民健身托起全民健康

健康影响因素控制类四 全民健身托起全民健康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萍乡市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以提升市民群众体质,增强老百姓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以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拓展优化全民健身活动阵地、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为主线,不断扩大科学健身理念的传播,积极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公用体育服务能力,迎接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的召开,以全民健身托起全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体育健身组织。健全萍乡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以萍乡市体育总会、体育协会为骨干,全市各体育健身团队和站点为基础的体育组织网络,全市各县区、47个乡镇、7个街道均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组织机构。截至目前市级单项体育协会33个,体育俱乐部15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营地1个,各县(区)单项体育协会62个,全民健身站点1170个。

(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初步构建了以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核心,各中、小型体育健身广场为重点,遍布萍乡市各村镇、社区的健身场地设施为基础的全市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全市公共体育设施显著改善,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大中型体育场地建设突飞猛进,全市各县(区)均建有全民健身中心。“15分钟健身圈”建设卓有成效,以全市体育惠民工程的实施为推手,加速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在全市打造建设了两批次、127个示范性的公共体育场地,打造了体育公园化、健身标准化、运动休闲化的新样板。基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继续抓牢、抓实全市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进,建设社会足球场地48个,开放式运动游园3个,自行车步道和健身步道200余公里,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全民健身场地全覆盖。

(三)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品牌示范促动、重点人群带动、活动开展推动等举措,以经常性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积极倡导和推广广场健身、户外休闲健身等形式,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人体育发展齐头并进,掀起了萍乡全民健身热潮,参与和带动达200多万人次。通过在全市广泛开展“一县一品”活动,结合重大节庆日、全民健身日等主题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四)开展体育健身指导。不断优化体育服务方式,强化科学健身的指导。加大对萍乡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全市举办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6场次,共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多人。大力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动,将全市社会体育志愿服务大联动活动列入了全市体育民生工程的目标进行落实,结合“体育服务下基层”“运动同一片蓝天”“青春扶贫 健康乡村”“健康萍乡 你我同行”等主题,组织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了体育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健身理念、传播健身技能,将体育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以全市社会体育组织为依托,积极发挥体育群团组织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提炼全民健身活动内涵,组织了龙舟比赛、舞龙舞狮表演、农民篮球联赛、农耕运动会等农民健身活动。

(五)优化体育健身环境。加强全民健身理念的宣传,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各项重大赛事活动的宣传为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自媒体开展多种形式、多个角度的宣传报道,举办科学健身讲座等形式加强宣传效果,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活动氛围。全民健身日、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期间在《萍乡日报》及萍乡电视台设立了专版专栏,充分展示了活动的亮点,深入报道了活动的开展,有效传达了全民健身的理念,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另外,还通过不定期组织全民健身知识辅导,推动了全民健身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使全民健身的理念家喻户晓,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科学健身已经成为萍城市民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推进成效

紧紧围绕“扩大社会参与、增加服务供给、创新组织形式”目标,积极引入和整合市场资源,改变了“体育部门一家包打天下”的局面,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积极性。近几年全市体育社团的数量显著增长,呈现数量稳步增加、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正式注册的市本级体育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110个,在承接政府体育职能、推进全民健身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萍乡市体育局)

专家点评:生命在于运动,科学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萍乡市通过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加强体育健身指导、营造体育健身氛围、优化体育健身环境,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以全民健身托起全民健康,帮助居民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以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切实将增强人民体质落到实处,将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