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民健身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全民健身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民族繁荣昌盛、人民健康幸福的事业,也是主动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
(一)行动背景
科学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愈加强烈,健身意识和健身热情普遍提高,健身人数不断增加。根据相关监测数据,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达到90.4%。2020年江西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7.6%,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2.2%,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38平方米,较2020年同比增长14.42%。成年人经常锻炼率仍有待提高,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不容乐观,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能促进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
“健身去哪儿”“如何科学健身”是目前全民健身运动需要解决的两个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的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二)行动任务
1.了解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培养运动习惯。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掌握运动技能,少静多动,减少久坐,保持健康体重。科学运动避免运动风险。
知识点
建议运动量: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运动量。
2.动则有益,贵在坚持。鼓励在家庭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吃动平衡。一周运动健身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等内容。提倡家庭配备适合家庭成员使用的小型、便携、易操作的健身器材。
3.老年人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提倡老年人运动量力而行。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提倡老年人参加运动期间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调整运动量。
4.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建议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单纯性肥胖患者至少要达到一般成年人的运动推荐量。控制体重每天要进行45分钟以上的中低强度的运动。在减低体重过程中,建议强调肌肉力量锻炼,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提倡运动与饮食控制相结合来减低体重。
5.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通过运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换一种放松的运动方式,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局部的疲劳,但运动量和强度都不宜过大。
——社会参与任务
1.建立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体育总会在地市、县、乡实现全覆盖,单项体育协会延伸到群众身边。
2.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实施群众体育运动推广普及计划。发展特色健身项目,开展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推进全民健身进家庭。推广普及广播体操等工间操。
3.弘扬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制作体育题材的影视、动漫作品,鼓励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4.鼓励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
——政府主要职责
1.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建设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完善财政补助、服务收费、社会参与管理运营、安全保障等措施,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2.构建科学健身体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提高运动伤病防治能力。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3.制定实施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三)行动目标

(四)行动实践
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全民健身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21〕13 号)《江西省“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整体解决方案》《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赣府发〔2021〕28号),指导各市、县制定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十四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二是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三年来,江西省坚持“利民惠民、安全实用、相对集中、引领示范”的原则,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4.5亿余元,支持建设一批便民惠民的体育场地设施,支持资助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92.64%,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92.24%,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8平方米,提前达到健康江西行动2022年的目标。三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载体。近年来,江西省举办了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第四届职工运动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江西省选拔赛等群众性综合赛事,为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提供高规格平台。打造了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农耕健身大赛、陶艺健身大赛、男子篮球联赛等一批特色品牌赛事,实现了全省群众体育品牌赛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开展新年登高健身大会、“全民健身日”活动、全省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系列活动以及“体育·惠民100”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等,不断掀起全民健身热潮;举办“天使”健身大联赛、金融系统健身大联赛、健身行业挑战赛、红十字会志愿者趣味运动会等行业系统比赛,推动全民健身在各个领域的延伸。年均举办县级以上赛事活动1700余场,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6%。四是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到目前,江西省拥有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2236个,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达到0.486个,全民健身站点1.6万个,平均每年举办80余期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4万人,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1.82人。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每年为2.5万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2020年江西省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为92.2%,超过健康中国行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