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头号杀手,更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一)行动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2019年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显示,心血管病在全球共造成1856.21万死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死因。2019年中国心血管患病数为1.20亿,较2018年增加3.0%,占中国全因患病数的8.83%[3]。”目前江西省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710万,脑卒中患者约43万;每年脑血管病死亡人数约6.5万人,心脏病死亡人数约5.9万人。江西省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2.4%,血脂异常达到34.5%。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
(二)行动任务
知识点
正确测量血压:①排空大小便;②1小时内不要进食或吸烟等;③30分钟内不能做剧烈运动;④静坐休息,至少5分钟;⑤测量时,应保持身体挺直,使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线。⑥需相隔1—2分钟,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1.知晓个人血压。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者等是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建议血压为正常高值者(120~139mmHg/80~89mmHg)及早注意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建议血压正常人群中35岁以上至少每年测量2次血压;18—35岁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2.自我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认真遵医嘱服药,经常测量血压和复诊。
知识点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3.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建议高血压高危人群及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食用烹调油,戒烟,限酒,根据个人健康和体质情况或遵医嘱酌情适量运动。
知识点
高血压发病的可控因素:体重超重、缺乏体力活动、饮食偏咸、过量饮酒、吸烟和心理压力大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可控因素。
4.关注并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建议血脂检测频次: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3年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知识点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吸烟与酗酒、肥胖、年龄(50岁以上人群血管脆性增高)和性别(男性罹患脑卒中的概率相对较高)。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健康中国人行动手册》)
5.防范脑卒中发生。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房颤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降低血压,控制血脂,保持健康体重,可降低脑卒中风险。
6.学习掌握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初期正确的自救措施及紧急就医指导。建议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脑卒中的发病特点,掌握家庭急救方法。抓住4小时的黄金抢救时间窗,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大幅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社会参与任务和政府主要职责
1.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制作相关科普知识宣传片,在公共场所播放,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电话10秒接听率100%,提高救护车接报后5分钟内的发车率。
2.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血脂检测仪器,扩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覆盖面,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增加高血压检出的设备与场所。
3.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
4.各地要根据当地人口规模、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资源布局等情况,优化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资源配置,所有设区市、县(市、区)依托现有资源开展卒中、胸痛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网络,推动建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强化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考核,推广普及适宜技术。
5.强化脑卒中、胸痛诊疗相关院前急救设备设施配备,推进完善并发布脑卒中、胸痛“急救地图”。建设医院急诊脑卒中、胸痛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效率。二级及以上医院卒中中心具备开展静脉溶栓的能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具备开展动脉取栓的能力。加强卒中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联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溶栓知识知晓率和应对能力。
(三)行动目标

(四)行动实践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要强化政府社会协同,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注重防治“关口前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持之以恒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全省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协作机制。成立省级脑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专业质量控制中心,进一步加大质量控制指导、监督检查、人员培训等力度。二是开展健康教育。结合营养宣传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等宣传主题活动,利用现场咨询、网站、微信等传统和新媒体组织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氛围。三是探索全新模式。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江西省“三高”共管试点建设项目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新模式,逐步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努力提升全省居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