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一、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维护健康需要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是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知识点

健康素养: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在监测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包含三个方面: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

(一)行动背景

据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4%。江西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近年来稳步提升,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2017年的13.31%增长到2021年的25.53%。但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应急避险、意外伤害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比较缺乏,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科学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有助于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水平。《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界定了现阶段健康素养的具体内容,是公民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二)行动任务

——个人和家庭健康管理

1.正确认识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倡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共同应对健康问题。

知识点

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关注并记录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健康体检。

知识点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基本知识: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就医、乘电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要科学佩戴口罩。外出回家时,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清理垃圾后,照顾病人时,要注意及时洗手。倡导文明用餐,不混用餐具,夹菜用公筷,尽量分餐食,食堂就餐时,尽量自备餐具。家庭人员多时,有患者时,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排队、付款、交谈、参观时,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3.关注健康信息。掌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提高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优先选择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等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等正规途径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

知识点

居民应当掌握的基本逃生技能与急救技能: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遇到呼吸、心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触电者时,首先切断电源,不能直接接触触电者;发生火灾时,会拨打火警电话119,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

4.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会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能够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学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应用适宜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开展自助式中医健康干预。

5.科学就医。遇到健康问题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小病诊疗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病到医院。遵医嘱治疗,不信谣、不传谣,不轻信偏方,不相信“神医神药”。

6.合理用药。遵医嘱按时、按量、规范使用药物,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服药前检查药品有效期,不使用过期药品,及时清理家庭中的过期药品。妥善存放药品,谨防儿童接触和误食。

7.营造健康家庭环境。有婴幼儿、老人和残疾人的家庭主动参加照护培训,掌握有关护理知识和技能,主动开展预防接种。家庭成员应掌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并积极配合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配备家用急救包(含急救药品、急救设备和急救耗材等)。

——社会参与任务和政府主要职责

1.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出版、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健康问题组织编制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由专业机构向社会发布。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和监管。

2.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各医疗机构网站要根据本机构特色设置健康科普专栏,三级医院要组建健康科普队伍,建设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健康科普平台。开发或推广健康教育处方等健康科普材料。完善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内容,显著提高家庭医生健康促进与教育必备知识与技能。

3.开展健康促进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将健康教育列入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签约医生团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4.鼓励、扶持电台、电视台、主要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报刊推出一批健康专栏。运用“两微一端”(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充分利用好12320卫生健康热线,广泛宣传健康知识。

5.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鼓励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各社区单位结合群众主要健康问题,组织培训、健康讲座等健康促进活动。加强贫困地区人口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

6.探索开发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鼓励研发推广健康管理类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系统的监测,努力实现在线实时管理、预警和行为干预,运用健康大数据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7.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着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每年选择一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健康主题开展“健康中国行”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

(三)行动目标

(四)行动实践

聚焦聚力常态化疫情防控,开展疫情防控科普宣传,积极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理念、引导健康行为,全面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在国家“健康知识普及行动——2021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江西获评优秀及入围作品36件。全国第二届健康传播金牌讲师大赛,江西选送的4名选手进入前20强,是全国入围人数第一的省份。一是大力开展健康科普“六进”活动。在江西省范围开展健康科普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等“六进”活动,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在南昌市举办了江西省健康科普“六进”活动启动仪式。二是持续做好“两库”建设。印发《关于做好江西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有关信息登记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康科普宣讲菜单,推动健康科普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开展;持续做好省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建设,开发制作健康科普相关海报、短视频、动漫和折页等宣传品,不断充实健康科普资源库。三是不断加强健康科普宣传力量。举办江西省健康科普讲师高级培训班和江西省健康科普讲解比赛,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打造12320卫生热线多功能服务平台,普及健康知识。举办江西省居民健康素养大赛,展现出扎实的健康素养知识水平。印发《江西省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开展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