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在身边行动
开展社会公众应急救护培训是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推进健康中国、健康江西建设的重要举措。“救”在身边行动,旨在增强群众灾害预防、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促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更好衔接,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一)行动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意外伤害发生后伤员各时段的死亡率主要在现场,占50%,在救护车送达期间和在医院内死亡分别占30%和20%。任何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把危急病人送达医院或医疗急救系统到达现场都有一段漫长的等候期。在此期间,病人一旦出现流血不止、呼吸困难甚至心跳停止等症状,超过医学上称之为“黄金时间”的4—6分钟,便会延误最佳急救时间,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据悉,我国87%的猝死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其中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因为“第一目击者”不懂得急救知识而导致伤残或者死亡。因此,在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之前,由应急救护员(第一目击人)志愿为伤病者提供初级的、现场的紧急人道救护行为,是降低和减少意外伤害中伤残和死亡率的重要举措。
(二)行动任务
1.认识应急救护的重大意义和黄金急救4分钟的重要性,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时,能利用科学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开展适当、有效的救护,达到“减轻伤害、挽救生命”的目的。
知识点
居民需要掌握的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心肺复苏、急救包扎和固定搬运、海姆立克急救法(对气管被异物堵塞的患者,通过向其上腹部施压,促进异物排出)等。
2.日常自救互救急救方法。拨打120时,准确说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确切地址、联系电话;患者患病或受伤的时间,目前的主要症状和现场采取的初步急救措施;报告患者最突出、最典型的发病表现;过去得过什么疾病,服药情况;约定具体的候车地点,地点要具有标志性,且容易找到。
知识点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手法要点口诀是“剪刀、石头、布”。“剪刀”是指两个手指并拢,像一个闭合的剪刀。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按压点在肚脐上方两横指以上的位置,首先是找到患者肚脐的位置,然后将两根并拢的手指横放在肚脐以上,即可找到按压点。“石头”是指拳头。一手握拳,拇指侧的拳眼放在按压点上。“布”,指的是另一只手抱拳,然后用向上、向内的力量,冲击患者的上腹部。
3.正确的止血方法。出血之后首先要抬高受伤的部位,用清水清洁污染的伤口,如果伤口流血较多要先止血再清洁,然后用消毒的纱布或者是干净、透气、吸水性好的敷料敷住伤口,用手按压5—10分钟,确实流血不止要及时去医院。不能将伤口进行捆扎,可能会造成局部缺血坏死。
——社会参与任务和政府主要职责
开展“救在身边·救护伴行”活动。
1.在江西省内各客运航班、机场、客运列车、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地铁站、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配置急救箱(包)等急救设备。扎实推进落实“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AED”民生实事。
2.加强对交通运输场站工作人员、交通运输从业人员、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学生、体育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3.组织应急救护志愿者在重大节假日交通运输、重大活动、重大赛事期间参与救护服务,保护参赛人员和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4.交通运输、体育、卫生健康等部门或单位支持红十字会加入重大节假日交通运输、重大活动、重大赛事活动组委会,并在政策、技术或资金等方面支持红十字会参与救护志愿服务。
开展“救在身边·景区守护”行动。
1.指导有需求的4A级景区逐步建设景区救护站,实现5A级景区救护站建设全覆盖。发挥景区医务室(救护站)作用,为游客提供应急救护服务。
2.依托景区救护站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面向景区工作人员、导游、游客开展宣传、培训、救援、服务等活动。
3.旅游景区组织工作人员、旅行社导游、景区内商贩等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
1.教育行政部门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校素质教育重要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纳入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
2.有条件的各大中专院校组建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培训和演练,不断强化应急救护技能,为助力平安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3.推进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完善学校急救标准,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加强师生应急救护培训,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
4.加强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取得救护员证书的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开展救护师资培训。
开展“救在身边·科普宣教”活动。
1.组织各类红十字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开展日常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讲。利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国际志愿者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社区进行集中宣传。
2.持续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活动,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内容,鼓励红十字救护志愿者及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平安单位、平安社区、平安校园等创建活动。
3.通过主流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在社区、单位、校园、企业、机关、家庭等场所加大急救宣传倡导力度,普及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勇于施救典型事例。
开展“救在身边·最美救护员”推选活动。
大力选树群众性自救互救典型人物,宣介感人事迹,鼓励更多公众学习急救知识,参与“救在身边”活动。
开展“互联网+救在身边”活动。
探索通过开发应急救护APP等信息化、人工智能方式,打造应急救护向导工具,实时监测应急救护设施设备分布、使用等情况,以及应急救护培训人员和持证人员情况等,为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三)行动目标
有效提升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水平。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应急救护知识普及人数和取得应急救护培训证书的人数持续增加。到2022年底,取得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人群总数的1%及以上。
逐步普及公共场所急救箱(包)等配备,持续提升客运航班、机场、客运列车、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地铁站、学校、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率。
加快形成“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文明风尚。推动应急救护科普宣传教育融入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德育和素质教育内容,“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社会公众急救能力显著增强。在教育、交通、旅游、体育等行业领域,群众性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救护响应能力显著提升,常态化应急救护服务覆盖有需求的旅游景区和重大体育赛事、重大活动、春运等。
(四)行动实践
江西省红十字会聚焦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宗旨,紧扣红十字“救”在身边行动,大力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应急救护培训“五进”活动开展,为提高全省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建立应急救护培训运行新机制。将救护培训工作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予以大力推动,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文明校园建设、平安建设差异化考核、文明创建工作考评内容。二是建设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新平台。加强学校服务阵地建设,将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体验教室融入中小学校科普建设项目。加强健康促进项目建设,把服务工作融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城乡社区其他公共服务站点。加强特殊领域阵地建设,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考核纳入驾驶人考核内容。三是提升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新成效。聚焦学生溺水事件频发问题,组织红十字水上救援队开展防溺水和水上救生、逃生讲座、演练。组织开展“泳安计划——江西水域安全系列公益活动”“赣江安全值守百日行”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水域安全理念。组织全省救护服志愿队伍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救护服务保障,重要节假日期间在景区、车站、大型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开展救护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全省各级红十字会争取爱心企业和政府支持,在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地投放A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