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评价的思路
考核评价体系与政策的科学规划与部署,能够让“考什么”真正能够决定“干什么”,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
干什么考什么,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是开展健康中国行动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明确健康中国行动的考核内容应围绕各年度健康中国建设主要目标任务要求,建立动态的考核指标框架,同时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每年发布的考核指标框架中,针对15项健康中国重大行动,提出相应的具体考核指标,精准提供各指标的基期水平,并科学规划全国目标值,让“干什么”“怎么干”更清晰、更精准,以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标尺”引领和驱动健康中国行动的建设和发展。
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健康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卫生健康相关的体系和政策都存在较大差异,健康中国行动的建设和考评应当容许在共同价值引领下的差异性和特色化发展。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评价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整体战略与局部战术、国家级与省级的关系。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评价立足全国一盘棋,全国整体推进,国民健康水平整体提升,实现共建共享、共同进步,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以及区域特点,战略上要通过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评价拉动、撬动、搅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健康,战术上要分层、分级、分类、分步推进。国家层面的考核与地方层面要有所侧重,不宜上下“一般粗”,国家层面应重视宏观、政策、方向导向,如地方党委政府对“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现程度、财政对卫生健康的投入力度等;省级层面应注重地域性,在充分考虑健康中国建设总体要求、保障考核权威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各地可考虑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工作基础、基础水平等客观条件和自身发展需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考核评价机制进行调整完善,在全国共性基础上体现地区差异性,以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江西在建立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国家15个重大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响应江西中医药强省战略,突出江西“中医中药”元素和“家庭细胞”特色,提出了“15+3”重大专项行动,并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高质量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此形成针对各项目标任务的考核评价机制。
“怎么考”指挥着“怎么干”。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评价是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卫生健康工作的全方位、综合性绩效评价,要确保考核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合法性和保障性。在确保针对性方面,要通过考核“助推器”的作用,将更加注重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更加强化健康中国行动的组织架构和领导层级,真正反映各部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现程度,共建共治共享健康中国。在确保科学性方面,按照健康影响因素和健康问题的控制、重点人群健康促进、重大疾病防控、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水平、健康产业等6个维度,不断论证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以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如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分值与权重、包含与被包含等的精细化设置,还需要不断完善。在确保权威性方面,一是做到“两个纳入”,实现考核结果“一招鲜”,即协同党委组织部门,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考评、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在已将人均期望寿命、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工作纳入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将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市县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并适当加大权重;三是鼓励将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评价与健康城市、文明城市建设挂钩,增强各项工作的协同性。在确保合法性方面,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评价要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以及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的统计调查制度,依法依规统计各项考核指标。对于传统指标,依赖现有业务统计调查制度,保障数据真实可靠;新增加的指标,科学抽样收集数据,明晰调查路径,注重数据质量。对于没有统计口径、平时难于收集、靠年终一次性填报数据的考核指标,一般不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在确保考核工作的保障性方面,考虑到健康中国行动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依靠基层落实,应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统筹分配各类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向健康中国行动汇聚,推动各级政府单设工作机构、单列办公人员、单独经费保障,强化基层在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中的“人、财、物”的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