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类一 全球消除宫颈癌行动的“靖安模式”
一、工作背景
当前宫颈癌仍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着眼于宫颈癌的基层防控,坚持不懈地在一、二、三级预防中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在“扩大覆盖、适宜技术、创新研究、四级联动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出了适合农村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推广的宫颈癌早诊早治模式——江西“靖安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江西省历任省市卫生主管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防治工作,保持了独立建制、全额拨款的“江西省靖安县宫颈癌防治所”,并成立了江西省靖安县宫颈癌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从政策和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医院还积极向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抗癌协会、“两癌”贫困救助机构争取宫颈癌病人扶助资金,贫困患者的治疗费用在享受医保报销的同时,还会得到一定的资金扶助,确保了筛查出的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形成医院历任领导亲自抓、亲自部署、亲自落实的工作格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有效提升了宫颈癌防治技术。这是“靖安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扩大覆盖。结合子宫颈癌筛查的群防群治理念,结合靖安县的子宫颈癌筛查历史及当地的经济条件,在全省首先将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筛查从山区到丘陵再到平原循环进行,以提高筛查效果。工作人员把“每一次筛查都作为一次最好的健康教育”,有效地降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靖安模式”取得成效的核心环节。
(三)适宜技术。该模式做到了“四个率先”。率先在农村落后地区开展子宫颈癌的早诊早治现场工作,并坚持采用“低成本”的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率先在我国发现HPV58亚型,并进行了子宫颈癌病毒学病因的相关研究。率先提出了各型HPV特异性和异质性(不同亚型)的定义,为后续开展的HPV疫苗人群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率先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适宜筛查方案”,二级预防方式由“有创”到“无创”;由简单的“肉眼观察”、“巴氏涂片”到“HPV+液基细胞联合筛查”,有效地降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靖安模式”取得成效的基础。
(四)创新研究。形成了以“现场、临床、实验室三结合”的宫颈癌综合防治研究体系,以“创新科研”带动“群防群治”,用“查治结合”实现“早诊早治”。创新提出了宫颈癌3大危险因素及其与癌变机理、病毒病因的内在联系,为早期诊断和应用细胞分化药物进行预治提供了依据。创新运用Markov模型分析等卫生经济学方法评价低成本肉眼观察法VIA+VILI筛查方案,从卫生经济学上再次评价适合农村地区的子宫颈癌筛查方案和间隔时间。逐步完善子宫颈癌防治的一、二、三级预防体系,这是“靖安模式”取得成效的根本。
(五)四级联动。“靖安模式”体现国家—省级—县级—乡级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模式,建立“紧密型医联体”,通过省级与县级业务人员交流、筛查信息互联互通、对口帮扶、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早诊早治规范管理等措施,将进一步推动江西省的基层子宫颈癌防治工作,向全国的肿瘤基层防控提供了一个参考范本,这是“靖安模式”取得成效的重要措施。
(六)队伍建设。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团队的“传、帮、带”下,培训了数批次全省的县、乡、村三级防癌技术骨干,培养一批长期扎根于农村、掌握子宫颈癌筛查技术的人员,包括宣传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组织病理、细胞病理等技术人员,确保农村地区子宫颈癌筛查得以持续发展。这是“靖安模式”取得成效的保障。
三、推进成效
“靖安模式”通过总结一套适合农村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宫颈癌筛查和诊治策略,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国内人工智能科研团队合作,针对基层筛查技术人员的短板,采用AI辅助阴道镜诊断的方法,实现了病变自动化识别与诊断,降低了基层筛查漏诊率与误诊率。2021年在靖安县启动HPV疫苗接种公益活动,推动了江西省宫颈癌疫苗接种、诊治、救助的宫颈癌三级综合防治工作。
我国的历次全死因回顾调查反映出“靖安模式”的效果,1973—1975年靖安县宫颈癌的标化死亡率为31.26/10万(全国平均数的3.13倍),2016年靖安县的标化死亡率降为6.37/10万,发病率从143.95/10万降到16.44/10万(数据来源:国家肿瘤登记年报和江西省宫颈癌防治陈列馆)。2021年,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和靖安县卫生健康委共同举办了“靖安模式”全国经验交流大会,向全国各省介绍江西宫颈癌防控的经验和做法,获得了广泛好评。(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专家点评:该案例瞄准宫颈癌防治中的早防早治和群防群治问题,着眼于基础科学研究、筛查现场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在全国创新提出宫颈癌防治的“靖安模式”,夯实了农村地区宫颈癌三级综合防治基础,为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作出贡献。“靖安模式”是针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综合防控模式,也是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的积极响应,适合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应用。该模式的建立为我国农村地区子宫颈癌防治策略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