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群健康促进类二 “村医+协会”的医养结合模式

重点人群健康促进类二 “村医+协会”的医养结合模式

一、工作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就业流动的方式离开农村,进入城市非农领域就业,年老的父母只能留守在本地,因而导致传统的农村家庭模式受到冲击,大量子女与父母分居两地,进而催生了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人口群体,当前这一群体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空巢家庭比例逐渐增多。由于子女与年迈父母的异地相隔,使得留守老人难以得到外出务工子女的及时有效照顾,导致在面临各类突发性和慢性疾患等健康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的风险要显著高于非留守老人,其对医疗服务需求也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二、主要做法

(一)争取党政支持,引导老年协会主动作为。景德镇市在老年协会设立党支部,积极引导基层老年协会主动作为,发挥助手和纽带作用。各地老龄委主动参与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宣传汇报,扩大协会社会影响,主动争取资金,为自身发展“输血造血”。主动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争取私人捐助、企业捐款、政府购买服务等各种资金的支持,用于支持基层老年协会开展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活动,为持续开展关爱服务活动奠定了经济基础。目前全市已有老年协会605个,其中城镇社区老年协会202个,农村社区(行政村)老年协会403个。形成了市、县、乡(镇)、村四位一体、整体联动的老龄工作组织网络。

(二)加大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投入。景德镇市逐年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根据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人员安排和费用安排,使农村医疗机构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办公费用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实施优惠的工资分配政策,鼓励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加入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队伍中来,扩大疾病诊疗范围.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本用房的保障力度,以及各类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力度。

(三)加大村卫生室与老年协会融合发展力度。景德镇市逐步实现村村建有卫生室,加大卫生室与老年协会融合发展力度,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就近买药、就近看病治疗的需求。依托村卫生所和老年协会,建立农村社区医疗护理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护。定期安排村医轮换护理人员进行照料,对子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以及高龄留守老人,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对需要特别看护的集中在一起特别看护,统一管理

(四)大力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活动。景德镇市大力推进“时间银行”项目。鼓励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到“银行开户”。给每位储户发放“时间存折”,存折上记录着储户提供免费服务的时间、地点、内容、服务时长、累计服务时长及见证人等信息。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催生更多的“时间银行”,指导各个“时间银行”在志愿者的管理、技能培训等方面进一步规范,确保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员能力培训。景德镇市根据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制定农村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培养计划,并适当配罝医疗教学资源。建立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制度。邀请专家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授课,针对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常规,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推进成效

针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往城市中流动,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医养结合服务缺失问题。景德镇市通过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分析农村留守老人健康服务体系中各因素作用,找出能切实保障农村留守老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模式,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撑起一道医养结合保障线。(健康景德镇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专家点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往城市中流动,由此造成的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逐渐呈现刚性特征。景德镇市基于农村老人生活现状,分析农村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中各因素作用,探索了一个切实保障农村老人健康的服务模式。作为老年人的“娘家组织”——老年协会,是“靠得住”的长效组织。根据农村现有条件,培育壮大农村老年协会,联合村小诊所优势,优化提升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探索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模式,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健康服务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医养结合全面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各地推动健康养老体系建设贡献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