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影响因素控制类五 心理健康“四双服务”模式

健康影响因素控制类五 心理健康“四双服务”模式

一、工作背景

2019年6月,赣州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在国家和省的精心指导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政法委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平安赣州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组。成立了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双组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14个部门联合下发了《赣州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8个方面具体目标,6个方面26项具体工作措施,心理健康“四双服务”模式基本建立。

二、主要做法

(一)“双牵头、双推进”落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部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全新的公共服务项目,专业性强、影响面广,困难多、经验少。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政法、卫生健康“双牵头”和考核指导并重“双推进”,形成了“全员参与、职责分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氛围。坚持部门主动试点和融入部门工作“双推进”。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职责职能,双牵头共同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并根据部门职责特点进行分工合作,政法部门以发挥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指挥棒和协调试点有关单位为重,卫生健康部门以技术支撑和日常事务管理为主。除双牵头的单位外,其他各试点部门主动作为并融入日常工作,不仅仅作为试点任务,而是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本行业工作的重要部分,开展常态化实施。

(二)“双实施”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网络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效实施,场所设备和人才是关键。赣州市坚持心理服务队伍建设和心理服务场所建设“双实施”,培育了一支心理服务队伍,构建起了覆盖市、县、乡、村和相关部门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心理服务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持续实施心理服务队伍建设,成立了赣州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协会,已吸收1149名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心理服务场所建设全覆盖,全市18个县(市、区)、经开区和蓉江新区、292个乡镇(街道)、3574个村(居)综治中心建设心理咨询室或工作室(占比超过80%),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村级。妇联、工会、公安、信访、司法、民政等部门分别在相关场所建立了心理服务场所。

(三)“双共进”高水平夯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根基。社会心态调适工作的重点在于及时疏导,关键在于建立民情处置的长效机制。赣州市坚持重点人群先行与普通人群普及“双共进”的模式,逐步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

一是持续开展重点人群筛查和服务。对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青少年、信访重点人员等人群进行心理风险筛查并建立了心理档案;市教育局开展了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普查,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课程计划;市妇联等单位组织心理志愿者队赴县(市、区)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对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开展调查摸底,进行及时干预和帮助。

二是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落实免费救治救助和有奖监护机制,对年内未发生肇事肇祸行为患者监护人给予奖励。对贫困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实行免费救治,出院后提供每人每月200元门诊治疗补助。建立了292个由卫生健康、公安、民政、乡村干部等组成的乡镇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联合随访。

三是探索打造客家心理品牌。启动“客家人心理”课题研究,将心理健康服务与客家文化有机结合,探讨客家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探索客家文化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三、推进成效

政府各部门切实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本行业工作的重要部分,开展常态化实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党政统筹、部门联动、 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群众受益”工作格局。教育部门将心理知识常态化进课堂和实施入学心理建档,民政部门将心理服务介入离婚登记工作,信访部门将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对常访人员的矛盾化解,公安和司法等部门将心理服务纳入重点人员的管理并建立心理档案进行早期干预,工会在工业园区将心理服务融入企业日常活动,团委和妇联结合特点对青少年、农村留守妇女与儿童等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宣传部门在每年宣传中安排栏目或活动进行重点宣传和知识普及,残联在残疾儿童等康复场所同步建设心理服务场所,乡镇政府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形式将心理服务与乡镇工作相结合等等。(健康赣州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专家点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赣州市系统性、递进性、长效性、可操作性地推进了社会心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心理健康“四双服务”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格局,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健康,切实提高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为健康中国建设探索了“赣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