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影响评估的工作机制
(一)制定工作制度
各级政府应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各方面,将健康影响评估列入政府各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全过程,纳入民生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期规划,制定及完善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相关制度。在制度建设及实施过程中,形成由主管部门、责任主体、评估机构、协作部门共同组成的组织架构[11]。其中,以卫生健康部门作为主管部门,统筹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健康影响评估工作;以政策承办单位及规划项目责任单位为责任主体,承担政策、规划及项目的健康责任;以专家委员会或第三方专业机构为评估机构,负责健康影响评估的具体技术实施;协作部门则在政府或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进行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等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制定健康影响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绩效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健康影响评估的相关实施主体及职责,规范健康影响评估的操作标准及流程,建立监督和激励考核机制,从而推动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的实施。例如,在2022年江西省××市人民政府印发《××市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行)》中,对健康影响评估的实施主体、评估内容、技术路径、实施计划和保障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构建工作网络
1.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成立相关工作机构
在构建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网络时,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实施等相关政府部门,推动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的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促进)委员会或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下设健康影响评估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健评办”)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健康影响评估的推进落实工作。健评办的主要职能和任务包括[12]:(1)制定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相关政策文件,提交政府通过并颁布;(2)组织、协调、监督、考核本行政区域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3)组建健康影响评估专家委员会,构建本行政区域内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网络和专家委员会的交流和能力建设;(4)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健康影响评估的备案登记;(5)组织实施相关评估工作。健评办还应建立定期交流制度,通过开展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政策咨询等活动,促进工作网络成员间的交流。
2.组建健康影响评估专家委员会
在构建工作网络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汇集各领域优势资源,组建独立的健康影响评估组织(健康影响评估专家委员会),以保证评估结论的客观和公正。在实际工作中,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荐遴选专家,组建本级健康影响评估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库。如果县(区)政府在组建本级健康影响评估专家委员会时存在困难,可寻求上级支持,共享地(市)级及以上健康影响评估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库。
健康影响评估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维健康观”为依据,从物质和社会环境、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医疗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入手,对相关政策、规划和项目对健康决定因素和人群健康结局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和建议,为健康影响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由于健康影响评估工作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技术分析,因此健康影响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应包括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区域与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与资源、产业发展、卫生健康、新闻传播、农业、水利、交通、防灾减灾等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健评办应定期召开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建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全体会议,实际工作需要时可临时召集部分成员召开会议。此外,也可特邀在健康影响评估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参与专家委员会活动。
各级政府还可充分利用专业咨询机构和技术支持部门的资源,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合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寻求技术支持或委托其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工作。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在开展“城西分类减量综合体建设项目”健康影响评估工作时,邀请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估外部专家组,对该工程项目进行健康影响评估。
(三)建立健全监督和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应逐步健全健康影响评估监督机制,加强对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的监督检查。同时,探索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健康影响评估机制,让公众对政策、规划或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健康消极影响进行监督。各级政府还应建立健全应评尽评、漏评扣分等激励考核机制,探索将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纳入政府及部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