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岳”之称是怎么来的?

“三山五岳”之称是怎么来的?

“三山五岳”的说法,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今天的五岳,指东岳泰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但历史上的五岳是有变迁的。汉武帝就以今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为南岳,今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为北岳。在封建割据时期,还有一些地方政权在所属管辖区内另封五岳。如三国吴末帝孙皓封今江苏宜兴县的离里山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等。五代闽帝王延钧封今福建宁德市的霍童山为东岳,又封永泰县的高盖山为西岳等。唐朝时南诏统治云南,则以境内点苍山为中岳、乌蒙山为东岳、无量山为南岳、玉龙山为北岳、高黎贡山为西岳。

关于三山的说法有几种。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连,称为三山。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江苏省镇江市长江江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夹江相峙,世称金口三山。还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三山也就是三神山。古代传说的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为神仙所居,总称“三神山”,山上有长生药,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结果徐市并没有找到三神山,也没有采回长生药。

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山五岳,是泛指祖国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