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风俗是如何来的?
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候,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作清明。中国自古以来,绝大部分地区人死后都是土葬,做有坟墓,后人常在坟上种点树木,以资保护,同时作为纪念标志。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坟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树木凋残,因此,到了春日清明,后人前去看望,称为上坟,又叫扫墓,他们带去食物供奉,并整修坟墓周围,久之,便成为清明祭扫风俗。
这种风俗从现有的文献典籍上查考,一直可上溯至西周。并且,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春天祭祀祖先的习俗。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