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九九歌”?

何谓“九九歌”?

“九九”是我国民间相传的计日法,它从冬至那天算起,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是“二九”,依此类推,数到第九个九天最后一日,总共八十一日,就到了“九尽”。这表明冬天结束,可以下地春耕了。“数九”习俗起源甚古。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550年前后梁朝人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书中说:“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为寒尽。”可见,数九的习俗形成甚早。

“九九歌”巧妙地用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各种生态反映,形象生动地表明“九”里各时期的气候发展。如《帝京景物略》中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咝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暖,蚊虫蛴蚤出。”

北京一带,流行的全文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里所谓的“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等都是物候现象,从人的冷暖感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北方冬至后一段时间的气温变化。

另有一类讲农事活动的“九九歌”,与上文讲气候、物候发展的“九九歌”不同。江苏流传这样一首:

“一九二九,背起粪篓;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沿路走;五九六九,挑泥挖沟;七九六十三,家家把地捡;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