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是如何来的?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是如何来的?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这一天,人们吃粽子,饮雄黄酒,戴香草包,用艾叶熏房子,临河傍水的地方还举行划龙舟竞赛。据说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被楚怀王流放以后,秦国攻陷郢都,屈原忧愤交加,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了汨罗江,以身报国。后人为了敬仰和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这天,定为“端午节”,年年纪念,代代相传,两千年来,绵绵不息。过节这天盛行吃粽子。这是一种把糯米等包在箬叶里煮熟的食物。据说屈原投江以后,江边的人民把米和草叶包成的粽子,投进水里,一方面祭祀他,一方面喂水里的鱼和蛟龙,希望它们吃粽子,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端午划龙舟活动也是从屈原逝世后沿袭下来的,表现当时人们抢救屈原的迫切心情。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中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就具体地描述了这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