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的兴起与什么有密切关系?

竹文化的兴起与什么有密切关系?

竹文化起源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种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文化心理表现的假说。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喜欢咏竹、画竹,把这种很普通的常绿木质长秆植物和“梅兄松叟”并誉为“岁寒三友”。竹被视为“清高的象征”,所以士大夫们喜好以竹自诩。研究中国文化史的著名学者陈寅恪认为,士大夫爱竹可能与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有关。早期道教的一支天师道对竹极为崇拜,认为其是一种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这实际上是中国原始宗教巫术的一种“交感”迷信,即通过对某一自然物的模仿或接触等获得类似这一自然物属性的报应等。道教本源于巫术,把巫术的某些内容保存下来是可能的。如对桃树的迷信:古人认为桃树有压邪的神力,所以元旦要用长约三十厘米对剖的桃木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于大门两侧(即“桃符”)。这一迷信在后来成为习俗,演变为今天的春联。对竹的神秘力量的崇拜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普遍,在这以前和以后的时期也都不断。早如《诗经·小雅·斯干》(后文称《斯干》)中已有诗句:“如竹如苞矣,如松茂矣。”《斯干》相传是周宣王建造宫室时所唱的诗,这里把松竹茂盛比作家族兴旺。清人的画竹图中,画一根竹名以“祝寿图”,画几枝竹笋题曰“子孙荣倮”“龙子孝善”等。这种情况被认为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在近现代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竹崇拜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有关于竹子的神话和传说很多,并以竹子做祖先的灵牌。这种文化现象有力地证实了上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