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为什么要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关于中秋的来历,唐朝欧阳詹是这样解释的:秋天在夏冬两季之间,八月居秋季之中,十五又是八月的月半,故而得名。民间俗称八月节。早在汉代,我国就有“秋节”了。不过不是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中秋节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在1912年,曾行文把中秋法定为“秋节”:“阴历四节,藉度民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中秋节”至今仍是民间四大传统佳节之一。在“中秋节”,中国人还有吃月饼的习俗。关于月饼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连声称赞:“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甜饼成了月饼。这种传说把月饼的得名归于皇帝一人是没有多少道理的。每逢中秋,江苏一带人民就用月饼招待归家的亲人,此习由来已久,后来这种风俗流传到全国。月饼也称为“团圆饼”。中秋节亲人团圆是相沿已久的风俗,故俗称“团圆节”。这一天晚上,全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如亲人在异地,就同时望着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宋代大诗人苏轼因为想念弟弟,曾于中秋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