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改革初显成效

二、基层医疗改革初显成效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关乎人民群众福祉。福建省三明市于2012年打破了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医务人员事业管理等各方深层利益藩篱,建立了“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的改革路径。通过限价采购药品耗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创新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三医”措施,完善了县级医院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目前,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成效,群众看病负担明显减轻,公立医院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医院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政府财政负担没有明显加重,医保节约呈上升趋势,基层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均逐年下降,实现了医院、医生、百姓共赢的局面。此外,厦门市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由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共同组成,通过“三师共管”为入网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定制化、连续性的诊疗服务,强化了基层专业力量,实现了医疗资源、医学人才、科学技术的有效下沉。调研中,厦门同安区的医院实施了医共体改革,当地的居民对收费、技术服务水平、药品质量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居民满意度。由此可见,三明医改、“三师共管”为人们更好地维护健康带来了福音,而这亦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因此,可充分发挥其典型引领作用,纵深推进新时代医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近年来,贵州在制定全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时,优先安排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级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等项目的建设。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重点专科建设、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全科特岗医生计划等项目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人才严重匮乏、体制机制不活、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进一步促使优质医疗资源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转移。全省标准化乡村卫生室的建立,进一步夯实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的基础。

河北省在医改中的尝试和改革模式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借鉴三明医改“建机制、堵浪费、调结构、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实施“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努力建立城乡分级诊疗制度,逐步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医联体建设,完善上下联动机制,积极改善医联体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医联体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利益协同机制,改变管理方式,将上级医院的专家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扶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不断推进基层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促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均等化。

其中,邯郸市“健康小屋”下沉优质医疗资源的典型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等众多知名专家的首肯。专家们一致认为,邯郸“健康小屋”是让老百姓少得病、慢得病,甚至不得病的有效手段,在全国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为破解医改难题走出了一条新路。

承德市实施“雨润工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承德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承德市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意见》《关于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性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及实施“雨润工程”等9个配套文件,从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医保政策、财政保障、价格调整等方面制定48条实用政策。选派1000名医师下基层,精准帮扶2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3 000名卫生专业人员,推广应用200项新技术、新项目,补充更新1000台医疗设备,发挥市级医疗资源和技术水平的优势。“雨润工程”实施以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