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稳步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四分之一,到2050年前后将超过三分之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劳动力骤减,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空心化现象。
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现象给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青年人选择离开农村后,留守农村的老人的照料面临困境。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承担更多满足农村老人的健康权益和老龄化与慢性病等医疗需求的责任。此外,农村空心化也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现象加剧,人才流失严重。
2.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弯道超车提供可能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医疗健康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更加紧密,出现了“互联网+医疗”模式,包括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推动了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
这种“互联网+医疗”模式有助于实时监测老年人及慢性病人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疑难重症的诊治,帮扶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发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性。
3.医保支付及支付方式的改革对基层医院的运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在医疗改革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医保支付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医疗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保支付大多为总额控制。如何在每年固定的、有限的医保资金下,实现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院财务的良性运转,保证职工合理的薪资待遇,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4.资源失衡阻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快速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但目前医疗资源与就诊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双向转诊尚未实现,向下转诊难以执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设施等方面长期存在着严重的资源不均衡状态。因为资源优势,三级医院对医疗服务市场形成了明显的“虹吸效应”,把原本可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优质人力资源吸引到大医院来,加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的紧缺,而且也对患者和医疗服务需求“虹吸”,特别是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到城市大医院就诊已普遍可及的情况下,患者对更高级别的医院自然形成就医偏好,很多事后被证实本可在基层社区解决的小病或常见病被“虹吸”到三级医院,大医院越办越大,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越来越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