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文件

一、政策文件

(一)医联体政策文件

从2009年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关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间的分工协作、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就成为新时期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议题。表7-1罗列了从2009~2019年,国家颁布的一系列与医联体提出、建立和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

表7-1 医联体政策文件

(续表)

(续表)

(二)医共体政策文件

医共体属于医联体的一种,从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力度加大,已由2019年初计划推出500家扩展到775家,远远超过计划推进的数量。从具体县(市、区)实际试点探索实践来看,初期的松散型医共体也在向半紧密型和紧密型转变。2019年5月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城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的需求加强县城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县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医养结合政策文件

自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以来,国务院和卫健委陆续出台相关意见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通过试点地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实现路径和任务措施。

(四)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文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的合理性关系着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研究指出,将基本药物制度应用到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可有效减少用药风险,预防医患纠纷,确保机构良性运行。2009年,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卫政发〔2009〕78号)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卫政发〔2009〕79号),拉开了我国实施基本药物政策的序幕。此后,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迎来了体系构建与政策执行的快速发展时期。表7-2罗列了我国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相关的政策文件,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及其他相关医疗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情况下,逐步形成具备我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例如,由于我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以公立机构为主,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基本药物在基层的全面配备使用以及药物零差率销售等政策的执行力度。

表7-2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文件

(五)信息化建设政策文件

随着医联体建设发展、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不断推进,基层对信息系统进行应用整合、统一规范、协同互通和安全监测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2019年4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标准与规范》着眼未来5~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应用发展建设需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出了细分建设要求,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部署在县级或以上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

在服务业务项下便民服务的互联网服务要求方面,《标准与规范》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具备预约、缴费、诊疗建议、医患沟通、健康门户、预约查询、处方查询、报告查询等8项功能中的至少4项。在管理业务项下后勤管理的医疗废弃物管理要求方面,《标准与规范》推荐利用条码、电子标签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医疗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另外,《标准与规范》强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符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和共享文档规范等卫生健康行业信息标准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等要求。

(六)乡村医生政策文件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国家先后印发《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乡村医生收入待遇,妥善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开展定向培养,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七)全科医生政策文件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提出“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2011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不断加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2015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涉及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直至2016年《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出台,标志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我国自2011年开始,先后颁布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或标准,院校全科医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住培机制全国推开,建立了转岗培训、岗位培训、远程继续教育等多种全科继续教育制度,初步确立“5+3”为主、“3+2”为辅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八)家庭医生政策文件

2016年6月,《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出台,要求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签约服务,到2017年,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如表7-3所示。

表7-3 家庭医生相关政策文件

(九)多点执业政策文件

自2009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医师多点执业”概念以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相关政策规定,并提出相应指导意见,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提高基层服务能力。除此之外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等,作为家庭医生在基层提供签约服务。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有力地配合了医改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支持了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边远地区和有需求的医疗机构有序流动的新局面,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方便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逐渐获得医生、患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表74罗列了多点执业从探索阶段到推广阶段最后全面实施这一过程中的相关政策文件。

表7-4 多点执业相关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