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利用互联网,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互联网+医疗”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新手段应运而生。2015年7月,我国政府出台《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9年,福建省政府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按照全民健康信息建设“聚、通、用”的改革思路,制定了《福建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一)“互联网+医疗”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互联网+医疗”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加强基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为双向诊疗和远程医疗提供技术支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利用互联网可以接受高水平医生的远程培训与指导,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同时,建设“互联网+”医疗网络平台,例如平安好医生等网络平台,通过线上签约,将医疗人才资源合理优化,在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足的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更加便捷地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解决部分医疗相关问题。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大数据、云服务与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工具,使基于互联网技术实时动态地监测患者疾病相关信息成为可能,并逐渐从“健康信息监测”向“健康干预”转变。
(二)“互联网+医疗”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一是“互联网+医疗”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互联网+医疗”需要逐步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居民健康卡等基础数据库录入,加快健康信息资源的储备和共享。这些基础数据是实现“互联网+医疗”应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
二是“互联网+医疗”深化基层慢性病管理医防融合。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占比将会持续增高,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慢性病的健康普及、早期筛查、风险预测、危险分层、实时监测、系统分析、远程会诊,进而进行预警与综合干预,可有效、合理地控制慢性病发展,提升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效率。厦门市卫计委将“互联网+医疗”理念引入厦门慢性病管理模式,搭建“厦门i健康”“e+医”微信公众号等健康管理平台。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医疗”的慢性病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慢性病管理模式,具有优化医疗分配、降低就医成本、提升就医效率等特点。
三是“互联网+医疗”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指导下,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辖区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风险管理、发热患者筛查和相关信息登记、报告以及处置工作,有效提升疫情的防控应对能力。其中“互联网+医疗”在基层防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创建“闽政通”“八闽健康码”等软件,居民通过手机移动端实时汇报体温、症状、活动路线、进出省市记录等情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运用“互联网+医疗”记录所在地区居民的相关内容以及外地入省、境外入省等人员的具体情况,有效地完成疫情排查工作,极大地预防了疫情传播。
在积极利用互联网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方面,福建三明市尤溪县、福州市长乐区、厦门市同安区、泉州市石狮市、龙岩市新罗区,以及天津市滨海新区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已经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