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谱发生改变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慢性病又被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患病率指每百名15岁及以上被调查者中慢性病患者的人数或者例数。在本书中慢性病患病率按人数计算。
从整体慢性病患病率来看(图4-7),1993~2018年的25年间,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8年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慢性病患病率差距逐渐缩小,2018年农村地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城市。
图4-7 不同年份调查15岁及以上人口慢性病患病率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2018年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慢性非传染病疾病以高血压和糖尿病最为显著。表4-1为2018年调查人口前五位疾病慢性病患病率及构成。就总体而言,慢性病患病率前五名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椎间盘疾病、脑血管病和慢性肠胃炎。城市缺铁性心脏病位于第四位,脑血管疾病位于第五位;农村排在前五位的疾病与调查总人群一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均较高。城市缺铁性心脏病的患病率较高,农村椎间盘疾病患病率较高。
表4-1 2018年调查人口前五位疾病慢性病患病率及构成(%)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2018年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人群的服务量还会继续增加,这将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更大的挑战。
2.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据原卫生部卫生防疫局编制的《全国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汇编(1950—1979)》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各年度《法定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报告》《中国传染病监测报告》统计,1950~2018年,全国报告甲类传染病3种,累计报告发病476 036例,累计报告死亡32 140例。其中天花124066例(死亡23832例)、霍乱343570例(死亡5551例)、鼠疫8400例(死亡2757例)。报告乙类传染病26种,累计报告发病约89 453.95万例,累计报告死亡约341.64万例。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 061.86/10万下降到2018年的220.51/10万,降幅为96.88%;报告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7/10万下降到现阶段的1.67/10万,降幅为72.49%;报告病死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9%下降到现阶段的0.76%,降幅为81.42%。
虽然我国大部分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也有部分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国艾滋病的发展趋势已从高危人群逐渐向一般人群扩散,同时,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多样化的传播与流行变化增加了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顺利开展的困难。艾滋病给人类健康、社会以及家庭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威胁,严重影响社会发展。2014~2019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逐年增加,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为64 170例,较2017年增加了6976例;2019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为71204例,较2018年增加了7034例。
作为另一重要传染病的病毒性肝炎,2016~2021年发病数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稳定在120万人左右。2020年发病数为1 138 781例,较2019年减少147 904例。2021年发病数为1226165例,较2020年增加了8738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