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建设对策及建议
提升疫情防控综合能力,建立长期培训机制,多方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能力。
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增强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当务之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构建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创建疾控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务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检验检测机构报告、群众个人报告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推进多部门信息系统联通,实现基层监测信息同步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进一步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和预警的能力。同时完善预警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2.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制定切合基层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诊疗服务指南,规范治疗流程,提高基层处置能力和医疗质量。在对症药物、血氧仪、氧气瓶、制氧机等医疗物资分配上向基层倾斜,确保必备药品器械直达乡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密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上级医院联系,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健全协作机制,利用下沉巡诊、人员派驻、远程会诊等方式增强对基层的专业技术指导,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
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组建一定数量的流调队伍,具备利用现场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数字流行病学等理论和技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疫情实时展示和趋势预测研判的能力,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此外,疾控机构内非传染病防控相关科室但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其他工作人员同样应该定期参加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案例分析培训、其他功能性或全方位演练活动,熟悉并掌握新时期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风险研判、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现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建设,需通过资金支持、设备保障等多种政策,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并强化技术操作规范和生物安全培训等,使基层医疗机构具备一定检测能力,以实现快速大规模人群筛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疫情防控的应对能力。